APP下载

多元解读文本 塑造健全人格

2018-07-24赵霞

读写算 2018年33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辩证价值引领

赵霞

摘 要 近几年,多元解读文本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关于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研究者各持己见。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多元无度”,他们主张让多元解读回复本真,从而保护学生多元解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却忽略了专业性语文建设的要求。笔者认为,多元解读文本应做到“有界有度”,并从“挖掘文本价值,做到有界有度;辩证看待问题,培养人文情怀;大胆质疑批判,激发创新思维;正确价值引领,塑造健全人格”四方面阐述了多元解读文本的策略。通过多元解读文本,协助学生建立合理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多元解读;辩证;人文情怀;质疑批判;价值引领;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A,B01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3-0191-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阅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近几年,多元解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所谓多元解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探索,尝试不同的情感体验,从不同视角对文本的丰富内涵和可能意蕴进行有效解读。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研究者各持己见。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多元无度”。“无界无度”说,是想让多元解读回复本真,不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而保护学生的多元解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这样却忽视了专业性语文建设的要求。从专业性来看,多元解读的范畴应该是有界的,因为无界就无所谓专业规范。笔者认为多元解读文本应做到“有界有度”。那么,如何有界有度地多元解读文本,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挖掘文本价值,做到有界有度

要确立多元解读科学的、专业的“界”,必须紧紧把握“文本中心”。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往往是多元的,对文本的体验有积极和消极、单一和多元、正向和反向的区别,并不是所有的感受都能准确地指向文本价值的核心。教师不能沉醉于学生的“多元”体验的“热闹”,更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没有限度、毫无边界地认同学生的感受,以此来保护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多元解读的“有界有度”指的是在解读文本时既要尊重文本、立足文本,结合文本的历史背景等因素,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视角地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有位老师在执教《司马光》时,十分艺术地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发挥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1:老师,司马光在砸缸时,他把缸给砸破了,这不是破坏公物的行为吗?

师:哦!如果不把缸砸破,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生1:找根竹竿或长枝条。

生2:找长绳子。

师:你们很会想办法。当时他们在公园里的假山上玩,能快速找到竹竿和绳子吗?

生1:好像要费点时间。

生2:等你找到竹竿和绳子,可能孩子就没命了。

生3:即使找到绳子和竹竿,也没这么大的力气把落水的孩子拉上来呀。

师:你们觉得在生命和缸之间进行选择,哪个更重要?

生齐说:生命。

师:是呀,生命只有一次,是用金錢买不来的。所以在当时情况这么紧急的情况下,砸缸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生点点头。

当学生对司马光的行为产生质疑的时候,如果老师不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就会与文本要体现的“遇事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这一主旨相背离。这位老师“四两拨千斤”,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导到探究文章的文本价值上来。

二、辩证看待问题,培养人文情怀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圣堂。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调整学生的认知,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

《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改编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寓意是: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参考教参,本课应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习小猴子勇于尝试的精神,体会到狐狸的狡猾。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小猴子勇于尝试的精神时,有学生质疑——是不是所有的事都能亲自去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做事情应该勇于尝试”这一观点的看法。笔者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对“做事情要不要大胆尝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通过引导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使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不盲目轻信别人,勇于亲身尝试的精神,但并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我们亲自尝试,都能够亲自尝试,所以在亲身尝试之前要评估尝试的危险性及必要性。

三、大胆质疑批判,激发创新思维

阅读的过程既是理解、吸收的过程,又是思辨、批判的过程。要真正走进文本,不能做“教条主义者”,刻板地使用文本,被文本牵着鼻子走。而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文本,辩证地审视文本,批判式地解读文本。

在学习《景阳冈》这篇文章时,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篇文章,你们觉得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我觉得武松是一个武艺超群的人,他赤手空拳就打死了老虎。

生2:他在打虎时的“三闪”说明了武松是一个勇敢机智、反应敏捷的人。

生3:我从武松和店家的对话、冈下喝酒可以感受到他是个豪爽、倔强、无所畏惧的人。

生3:武松在冈下酒店喝酒时不听店家的劝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点自以为是、固执的人。

生4:武松上冈时看到官府发出的榜文时才相信景阳冈

有虎,想返回但又怕店家取笑,从这里可以看出武松是个爱面子的人。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很会读书,关注了细节,也很会思考。在“武松打虎”的片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又勇武机智的武松,那作者为什么又要写他的不听劝告执意上冈和当他发现景阳冈真有虎时的矛盾的心理呢?

生1:我觉得这样写更能让我们全面地了解武松。

师:你们觉得这样写有损于武松的英雄形象吗?

生1:英雄也是人,也会有缺点。这样的英雄才是我们现实中的英雄。

师:是的。英雄并非圣人,英雄也有缺点,这样才是有血有肉的真正的英雄。要想全面了解一个人,读一个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在《水浒传》中,描写武松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好好读一读。

当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时,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苛责、嘲讽,而应该是耐心地倾听、鼓励和积极的引导。只要学生批判得有理有据,都要加以肯定。即使学生批判的不正确,教师也应该本着探究的态度,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质疑文本、批判文本的方法。在不断的质疑、批判中,学生学会了思辨,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多视角地看待问题。

四、正确价值引领,塑造健全人格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将相和》这篇文章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教学时,老师让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对蔺相如的印象比较深刻,评价比较全面:机智勇敢、宽宏大量、忍辱退让、忠贞爱国、临危不惧,而对廉颇的认识就基本上停留在“知错就改”这点上。显然,这对廉颇的评价还是不够全面。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廉颇只是对蔺相如产生了偏见,说了不尊重蔺相如的话,做了不尊重蔺相如的举动,而这样的言行不能称为“犯罪”。廉颇却主动背上荆条去蔺相如门前跪请责罚。这样一个战功赫赫、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居然能够放下身段这样做,这种气度,这种胸襟,实在很少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在这篇课文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值得学生学习和思考。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的统一,要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这是价值取向的底线。当学生在认知、情感上出现偏差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平等的探究氛围,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加以引导和纠正,调整学生的认知,避免学生迷失方向,偏离“轨道”。

总之,多元解读要立足文本、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对文本作出合理的解读。课堂再开放、文本解读再多元,都必须源于文本价值,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文本丰富的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作为“界和度”的守护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具备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正确解读。坚持多元解读文本的“有界有度”,才能協助学生建立合理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辩证价值引领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