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园欺凌的班级管理工作探析

2018-07-24张又红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措施

摘 要:班级管理是学校德育管理内容之一,将学生欺凌行为管理融入班级管理过程中是制止初中生欺凌行为的重要策略。班主任应正确认知欺凌行为,确立反欺凌行为的班规,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并多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协同干预机制。

关键词:欺凌行为;班级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张又红,广东省江门市实验中学副校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约教研员,广东省中学英语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广东 江门 529000)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3-0114-02

校园欺凌是中小学常见的学生行为问题,且日趋严重,表现出欺凌行为多样化、手段恶劣化、范围扩大化、后果严重化与原因复杂化的特点。“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何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有效防止欺凌行为的产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德育课题。学生欺凌行为的产生,究其原因,复杂多样,而班级管理失范失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都是通过班级管理来落实的。有研究指出,班级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欺凌行为发生产生。因此,将校园欺凌行为的管理融入班级管理过程中,是制止初中生欺凌行为发生、营造无欺凌校园的重要策略。

一、正确认知欺凌行为,积极引导并有效防范

何为欺凌行为,欺凌行为的性质、类型、性别与年龄特点及产生原因,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作为班主任要发挥在干预欺凌行为中的主导作用,就应对相关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以此作为依据,学会识别和诊断学生的欺凌行为,提高处理学生欺凌行为的能力。例如,班主任应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根据涉及欺凌行为学生的性别、年龄及性格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和策略,及时与学生展开对话,以事实为依据,公正对待,通过接纳、引导与劝服方式进行冷静处理,这样一定会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同时,班主任还应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或一些组织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提高处理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与道德氛围,有效防范欺凌行为的发生。现实中有些班主任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存在偏差,造成班级管理工作的被动;一些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不足,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频繁发生。所以班主任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互动讨论、认识被害者、无欺凌环境营造、策略提供、预防角色和处理技巧等方式,帮助师生形成对欺凌行为的认知,使学生切身体验会造成伤害的各种语言与肢体动作,引导学生从中辨别欺凌者和受欺者及其危害,有利于从根源上预防欺凌行为的产生。

二、确立反欺凌行为的班规,利用集体舆论进行调控

对于反欺凌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被欺凌者权益保护、欺凌行为的处理程序、失职者责任追究等都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必须督促学校制定明确的反欺凌制度。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在加强学生德行教育的同时,应制定反学生欺凌行为的校园规定,成立学校欺凌管理机构。在此基础上,班级必须建立反欺凌行为常规,设有反欺凌行为课程活动项目,并建立“零容忍”的有效班级预防机制,规定学生必须参与反欺凌班级管理,家长必须参与反欺凌班级例会。学校对班级反欺凌行为班规及项目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时间,监督班主任制定班级反欺凌行为规定,营造一种无欺凌班级氛围。同时,班主任还应通过板报、作文、微信等手段对欺凌行为的危害与防范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信守不欺凌誓言,与学生达成行动契约,并对积极遵守的模范、转化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鼓励,用正确的行动指导与积极的集体舆论加以调控,可以有效遏制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好坏是产生欺凌行为的原因之一。少数中学生由于人际适应能力较差,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易遭受欺凌。这些学生往往不易亲近,对人际关系很敏感,从而导致人际排斥。有学者认为,预防与控制班级学生欺凌,班主任应鼓励受害者交更多的朋友。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接纳与容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群体交往,学会控制情绪和避免冲突的技巧,尊重他人,这样才会被同龄群体所接纳和认可。心理学家弗兰佐认为,“挫折會增强攻击的驱动力,负面情绪会增强攻击倾向,观察学习和媒体暴力的影响也会增加人的攻击倾向。”因此,班主任应组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成功感,缓解学生压力;还要提供班级学生良好道德榜样,阻止学生观看暴力影视,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加强说服引导教育,对其欺凌行为要及时制止,使其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而对学生的亲社会与反欺凌行为要进行奖励,借助各种强化措施,减少学生欺凌行为。

四、重视班级干预,开展有针对性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

班主任对于班级中易于发生欺凌行为的时间、地点与学生对象特征等有比较深入地了解,这是预防班级欺凌行为的前提。但是,学生作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主体,欺凌事件的制止和根除主要在学生。相关研究表明,有效的干预是减少欺凌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低干预率会增加学生欺侮行为的发生率。在班级干预中,班主任对于干预的机理与技术的熟练至关重要。在欺凌行为发生后,班主任及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干预,在了解欺凌者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机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移情体验,促使欺凌者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和反省,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而对受欺凌者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赋予支持、关心与理解,降低心理伤害,促进其健康成长。

五、善于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协同干预机制

当下,只要校园和班级发生欺凌事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一概归咎于学校;行政部门与学校迫于舆论压力,往往追究班主任的责任,息事宁人。而实际上,校园与班级欺凌事件涉及的人较多,其责任承担也比较复杂,其中包括欺凌行为人的责任,也有监护人、学校、班主任责任。班主任是否善于与家长沟通,形成有效的协同防范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成立班级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组成的班级反欺凌小组,对班级学生欺凌行为进行干预处理,制定规范的处理程序,使欺凌者生畏止步。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要有正确的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正确引导孩子认识欺凌行为,积极关注孩子身心的变化并与班主任沟通。第三,班主任要定期开展反欺凌的班会活动,邀请家长参与,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加强对欺凌行为的认知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只有家庭与学校、班级的协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甚至根除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mith P K,Brain P.Bullying in Schools:lessons from two decades of research.Aggressive Behavior,2006,(26):1-9.

[2] 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73-79.

[3] 孙晓军等.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3).

[4] 魏丽敏,黄德祥.台湾学生欺凌行为受害学生特质之分析研究[J].台中教育大学学报(教育类),2009,(1).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