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中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整合运用实践
2018-07-24万涛
万涛
摘 要: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图像知识,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甚至部分学生对数学图像感到反感。为了降低数学图像知识教学难度,采用数形结合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才能够加强教学效率和质量。重点探究高中数学中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整合运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形结合;解题思想;整合运用
由于高中数据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点与难点,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往往会望而却步,认为学好数学知识非常困难。俗话说“会了不难,难了不会”,这句话形容高中数学非常合适,只要学生能够正确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很多数学题自然迎刃而解。数形结合教学方法是针对数学图像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将数学语言转变为数学图像、将数学图像转化数学语言,这样即可实现理论与实物的结合,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使知识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一、数转形方法
数转形也就是将代数转化为图形形式,由于图形知识更加形象、直观,通过数转形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因此,在数学解题当中,可以将一些抽象、复杂的代数知识转变为图形形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1:设方程x2-1=k+1,讨论k取值不同时,方程解的个数。
具体思路:该数学题就是一种开放性较强的类型题,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函数,也就是y1=x2-1,y2=k+1,并将这两个函数进行数转形,从而对现有方程进行求解。通过函数y2=k+1表示的和x轴平行的直线,因此图象表现形式为:
通过该图象可见,如果是k<-1的条件下,两个函数图象之间没有产生交点,也就是这种条件下方程没有解;如果是k=-1的条件下,两个函数图象会出现两个交点,表示该方程有两个解;当k在(-1,0)之间的时候,两个函数图象有四个交点,也就是有四个解;在k>0的条件下,函数图象有两个交点,也就是有两个解。
可见,在探究函数零点个数和方程求解过程中,采用数转形的方法,能夠让代数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并且答案也显而易见,从中激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深度。由此可见,代数和图形知识相辅相成,通过数转形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也能够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开发数学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二、形转数方法
通过分析代数和图形可知,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缺陷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并加强二者整合才能够充分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虽然图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但也存在着误导性,也就是缺乏数学的逻辑思维和计算机精准性,在如果要得到更加精准的答案时,必须要用代数的方法,图形只能了解大概。因此可以通过灵活的形转数的形式,将图形内容变化为代数形式。
例题2:设f(x)=x2-2ax+2,当x在[-1,+∞)间取值的时候,f(x)>a恒成立,对a的取值范围进行求取。
解题思路:在解题过程中,由于x在[-1,+∞)间取值的时候,f(x)>a恒成立,得知x2-2ax+2-a>0在此范围是恒成立的。所以,g(x)=x2-2ax+2-a在此范围中处在x轴上方(如下图)。保证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包括两点:一是,Δ=4a2-4(2-a)<0,求得a的取值范围在(-2,1)之间;二是,Δ≥0,g(-1)>0,a<-1,求得a的取值范围在(-3,1)之间。
通过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通常情况下一些数学题无法直接利用图形得到精准数值,这就需要采用形转数的方法,这样就能获得最终的精确答案。在应用形转数过程中,学生必须要能够对图形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不能遗漏任何的已知条件,这样才能够保证解题内容的完整性,计算出最终答案。
三、高中数学数形结合的应用原则
1.双向性原则
数形结合解题思路必须要能够从多个方向思考,这就需要贯彻双向性原则,也就是对图形进行直观分析,并对代数将进行抽象分析。这也是数形结合的一大特点。由于代数语言更加精确,逻辑性更强,可以避免图形给学生带来的误导,减少图形在逻辑上的约束性,从而呈现出数形结合的积极作用。
2.等价转换原则
等价转换原则是指代数性质和图形性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并且在转化过程中二者是等价的,也就是以一个方面来呈现出另一个方面。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很多都会应用几何图或函数图,再加上数学题中存在着误导性已知条件,因此,在实际解题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和误导性。在画图中难以掌握画图精度,影响最终的解题效果。因此,必须要保证数形结合的等价性。
总而言之,数学知识作为高中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想要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必须要创新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有着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扩宽解题思路,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萍.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J].中学生数理化,2013(5):55.
[2]范粤.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数理化学习,2014(7):233-23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