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命华彩照亮历史课堂

2018-07-24翁星凯

新课程·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历史教学教学实践

翁星凯

摘 要: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理念,通过教师“构建有活力的生命课堂;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拓展课堂外的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历史课堂成为彰显生命华彩的课堂。

关键词:生命教育;历史教学;教学实践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各类媒体关于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事件屡见报端,令人扼腕叹息,这说明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比例对生命漠视和对生命价值模糊的人群。青少年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现象的背后是他们生命意识的缺失,更是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缺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历史教学弘扬对生命的珍惜,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何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与生命有关的教育。生命教育源起于美国,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诠释,如生命教育是一种立足生命、全面发展、可持续的教育,其内容在于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生命存在是多维、立体的,故主张从多层次、多维度构建生命教育体系。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指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

高中历史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与生命教育的理念相一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构建有活力的生命课堂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被严重忽视。新课程的实施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发挥的天地,成为学生愉快享受生命的场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要把历史人物“复活”成有血有肉的人,把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知识直观化、生动化,让历史学习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历程。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引导、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感受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总之,新课程下历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践生命教育的关键前提。

2.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历史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之一,它记录了人类生命发展的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历史学科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有效手段,向学生呈现人性光辉的鲜活素材,变成有效的生命教育资源,再通过课堂互动,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而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日本侵华所犯罪行的多张图片,如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新闻资料等,还播放了近年来日军遗弃在华生化武器造成“毒气”事件的相关视频,学生从中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对日本军国主义者漠视生命的残忍行为表示极大的愤慨。这些历史资料还原了历史情境,学生认真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泯灭,可以感悟到维护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意义。总之,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是丰富生命教育的重要工具。

3.拓展课堂外的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必须将生命教育向课外拓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外拓展学习的良好途径,它把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相结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研究中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讲授《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科学巨人》时,笔者发现学生对爱因斯坦很有兴趣,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爱因斯坦的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原子弹问世后爱因斯坦陷入巨大的后悔与痛苦,把爱因斯坦从书本中的科学巨人丰富为关注人类命运、为世界担忧的和平主义者。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既感受到伟人的人格力量和生命责任,还能理解《罗素—爱因斯坦宣言》關于“要懂得善待他人生命,尊重全人类的生命”的生命内涵。总之,拓展课外生命教育是完善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4.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正确的生命观是把生命的尊严神圣与生命价值、生命质量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要珍惜、爱护生命,要正确地对待每个独立的生命体,将有限的生命融入社会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懂得尊重他人生命的重要性,因为尊重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生命,这是人性最基本的伦理。在讲授《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这一课时,笔者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按“爱的表达、爱的内涵、爱的告白”组织教学,在课堂上展现了一幅幅非洲灾荒景象:一个饥饿的孩子,正吮吸着母亲干瘪的乳房;因饥饿而在哀号的儿童;远处的秃鹰紧盯着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孩童……在教师营造的关注生命、关注人性的氛围中,学生感受生命的不易,理解生命的意义源于其唯一性。通过学生的感悟、分享,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总之,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是实践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

赵亚夫教授在《历史教学价值论》中说过:“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是当代教育的迫切使命。”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质量,并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华彩!

参考文献:

[1]常笑君.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2]王洁.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12).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历史教学教学实践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