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简算能力培养策略谈

2018-07-24李俊芳

甘肃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

李俊芳

【关键词】 数学教学;简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6—0113—01

用简便方法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中要求小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的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简算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夯实简算基础,熟练基本技能

基础简算,一般简算特点明确,简算条件、方法及程序较为简单,只要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了相关的概念、性质、运算定律等,并在运算中形成相对应的基本简算技能,学生便得心应手,不会产生认知冲突。

例1 46×100-45×46-46×55

=46×(100-45-55)

=0

像这类简算,公因数一目了然,切入程序、方式较为简单,只要明确意识到实施简算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减法结合律,并清楚其算理,问题便迎刃而解。

二、拓展简算空间,体现简算多变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既不能让学生的简算思维墨守成规,技能在已有水平上停滞不前,也不能超越所学知识内容和其他能力水平孤立地提升学生简算技能,应该贯穿于师生共同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并使简算内容体现适度的层次性,以达简算效果。

例2 100×46-23×90-110×23

=200×23-23×90-110×23

=23×(200-90-110)

=0

像这类简算,公因数的呈现方式“犹抱琵琶半遮面”,若隐若现。与前面相比,不能直接提取公因数,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冲突,思维受阻。要获得公因数,就必须调整原有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突破口,增加、提升了思维的难度与层次。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选择、确定公因数,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保留它的开放性与可能性。不管学生选择23或46都应该给予支持。接着,统一公因数,它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思维方式与程序更加复杂,需要转换思想的支撑。如果把23确定为公因数,则把“100×64”这个项运用积不变的性质或拆分64为“2×23”的同时运用乘法结合律完成转换与整合,即“100×64=(100×2)×(64÷2)=200×23或100×64=(100×2)×23=200×23”。如果把64确定为公因数,“23×90”、“110×23”两个项用前面转换“100×64”同样的思维策略进行调整。最后,当三个项的公因数“图穷匕现”时,简算路径便一目了然。

三、引导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计算定律、性质

无论什么样的简便运算,事实上就是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计算定律、性质的结果。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就是凑整,因此,凑整是综合、灵活运用计算性质、定律的核心。运用计算性质、定律的目的就是凑整,那么,如何凑整呢?

(一)加、减法

1. 通过观察把一些最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当作整十、整百、整千来计算,然后再多加再减、多减再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的原则使结果不便。如,57+98,可以把接近100的98当作100,这样就多加了2再减2,即57+98=57+100-2=157-2=155,这样比直接计算容易多了。

2. 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计算性质,将和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计算。如,46+78+154,明顯的46和154的和是整百,故在计算时先计算46+154,再加78,即46+78+154=(46+154)+78=200+78=278。再如,867-45-63-55-37=867-(45+55)-(63+37)=867-100-100=667。那么如何判断两个数的和为整十、整百、整千呢?方法是将两个数的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如果个位相加为十则为整十;如果个位相加为十,十位相加为九则为整百数;如果个位相加为十,十位相加为九,百位相加为九则为整千数,依此类推。

(二)乘、除法

乘、除法的简便运算主要是通过灵活运用乘法的三大定律及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和乘除法有关的计算性质,包括连除与乘法混合运算结合性质、乘除分配性质,再有就是一些特殊的乘法算式,如25×4=100、125×8=1000等。另外,在进行乘除简便运算时,有时往往可以通过巧妙地分、合一些数,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培养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