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美启智 立德树人

2018-07-24任立新

魅力中国 2018年2期
关键词:美育人文美的

任立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强调了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学校艺术教育,理应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一、化美启智,立德树人体现美育教学

美,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感官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人类有了美的创造、美的哲学、美的理想,并应用于教育,以滋养情感、陶冶人生。 因此,美育并非是单纯的以艺术技能为主的教育,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素养教育。

德,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的根基是对“人性”的尊重,离开了与学生灵魂深处的沟通交流,德育只能是无具体内容和鲜活生命意义的空壳和口号。

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美育是立教之本,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美育如何在立德树人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須下大力气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是增强审美意识。

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以“做香囊,迎端午”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维度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其一,情感维度——体悟端午节中丰富且悠久的习俗以及香包浑厚古朴的情趣美感;其二,文化认知维度——感受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艾蒿、佩香包等活动中包含的辟邪祈福的象征性寓意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三,美术知识与技能把握——运用民间五色以及对称、均衡等美术形式语言,尝试制作祝福香包。

基于感知与表达的美术学习活动,可以运用作品图像分解模式,并围绕视觉图像,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课堂中的视觉体验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经验。因此,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选择美术作品,如何导入,如何启发学生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思维发散、语言表达与美术创作表现。课堂学习才能由单一“讲授——听讲——接受”转变为“探索发现、对话讨论、自主表现、相互交流”的多向互动。课堂学习活动中还可以创设美术批评的场域,为学生们提供自主思考的平台。

(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生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重视的便是对学生视觉审美或“如何看”的思维方法的引领。这要求美术课程具体教学方法应以感受视觉图像为前提,引导学生对自然美、艺术作品以及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美术课堂教学与学生美术学习,要经历图像引导与记忆唤起、体认造物、赏析回应与转换理解、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内化、美感经验改善的有效性评价等各层级心理活动和认识理解过程。所以美术课程教学应始终将学生审美体验作为贯穿美术学习的核心,在内化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学生美感经验的整体推进,从而促进其美感经验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在美术教育中,以美熏陶学生的人格

“美感”或“艺术感”,是指学生个体从内心深处主动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存在时的一种建构能力。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应该从改变眼睛的观看方式入手,改善其对周围生活及事物的知觉水平,从而引发思维方法的调节。学会欣赏是学生参加美术学习后身心成长的核心能力。视觉能力培育应该贯穿小学到高中的全部美术课程。当艺术感觉初步形成,才能使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走向审美体验的状态。改变眼光之后的思维,不仅决定了小学生美术学习的水平,更能保障其身心得以整体发展,在唯科学思潮泛滥的今天,学着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会让人得到新的启示,使其审美与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在美术教育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

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以中国传统风俗三月三《风筝节》为契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践,亲自动手学做风筝,从风筝的造型设计,到色彩的搭配,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其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总之,学校应该具有教育家的胸怀和眼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美育的地位,为艺术教师创设基本的工作环境和教学条件,保障艺术课程足量高质的开设。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如博物馆、剧场、影院、美术馆、文化馆、少年宫等应该尽可能地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活动课程和艺术欣赏的机会,从社会教育的角度促进美育教学的开展。艺术教师是实施美育教学的主力,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探索美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认真完成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的教学,并积极开发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相适应的校本课程。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金波.立德树人须着力改进美育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4,1-08

猜你喜欢

美育人文美的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