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生活性与资源的延展性

2018-07-24张馨

考试周刊 2018年64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生活性对其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要求我们构建生本新课堂模式,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丰富的延展性正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教学的生活性;资源的延展性;小学品德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就教材教教材,这使学生的学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对道德的评判,其水平的提升,就是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点滴不断形成的。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延展性的资源中不断实践,内化品德修养。

一、 创设教学的生活性,使品德与社会成为源泉活水

(一) 教学环境生活性,使学生在兴趣激发与和谐交往中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谐是快乐的保障,生活化的教学能够让性格各异的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易于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不断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成功体验、和谐交往等营造生活性教学环境。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小区、街道的公共设施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与父母去超市时对蔬菜、文具、生活用品等种类、价格变化做简单的调查记录。教师则要善于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相互交流和提问,从而激发兴趣,丰富学生内在体验,体现学科的实践性作用。

(二) 教学目标生活化,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和行为中实践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是生本的课堂,活动和体验的课堂。例如,在学习“日益富强的祖国”“告别贫困奔小康”时,我们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家中旧物与现在进行对比,还可以从粮票、油票的故事中了解历史。我们还能以点带面,仅从孩子们熟悉的话题“餐桌上的变化”,在交流体验和数据分析中体会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化,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 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在情境和实践中探究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的多维动态教育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大小环境的合力下,使学生真正明白是非,真正感受到这样做是人生的必需,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觉地做一个公民所该做的,而不至于学校学的是一个样子,在实际生活中又需是另一个样子。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让全班同学上来照个班级大合影,拍摄结束后将照片放于屏幕上,随机采访:“刚才你是怎么上来的?对合影的效果满意吗?”通过实践活动来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乘公共车让座后并未得到感谢,排队购物时被挤到一边,过马路时人车互不想让……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去观察、实践:你各有什么感受?人们对你的评价如何?相信在众人的评价中,在自己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对善恶的分辨,价值的取舍,道德的标准,逐渐建构完善。

二、 资源的延展性,使品德与社会实践落地生根

(一) 高效利用教材资源,使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教学中题材不同,往往策略就会不同,教学的方法便有所差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学会合作、交流。小学品德与社会中不少关于历史的内容,选取的多是有节点意义的人物、事件来折射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我国近代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对此我们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另外,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也将一些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进来了,如《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环球旅行去》《我们的左邻右舍》等,这里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

(二) 充分利用读物、媒体等资源,使学生思维发展在实践中提升

1. 资源形式要多样

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教材中的“瞭望台”“信息点击”等板块用事例、数字说话,图文并茂;教材所配的光碟、资源包,使课内外知识连接紧密;我们还能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学校的原本资源多方面、多立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多感官的自主认识。

2. 思维环境要延展

要鼓励教师冲破“教教材”的意识,在充分备课中大量拓展有关课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联想思维空间。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给出学生适于探究的对象,使学生有意识地、多渠道地主动获取信息;学生则在看问题时能通过假设、逆向、正反、例证、数据等方式,多角度去思考、评价,最终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判断标准。

(三) 因地制宜,拓展课外教学资源时空

我们可以采取本学科的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以及丰富的班隊会活动、社区活动等紧密结合,将有限的校内资源向无限的社会资源拓展延伸。

多加强与周边单位、社区的联系。在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这一课时,我联系了学校旁边的社区和住宅小区,带他们进去走了走,看了看,聊了聊,但只是图热闹和新奇可不行,最重要的是将全班反馈过来的信息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之后根据这些分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社区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总之,品社学科的社会性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们教学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帮助他们丰富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而学科资源的延展性作为源泉活水,更能让学生在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克东.改善学习[M].吉林:吉林出版社出版,2001.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市第24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
《不忘屈辱》教学后记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小学品德教学中感悟式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热闹,还是要实效
让品德课堂的评价语具有“德育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