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危急值项目的5年统计与分析
2018-07-24简玲,沈伟,陈莲,曹玲
简 玲,沈 伟,陈 莲,曹 玲
[关键字] 血细胞分析;危急值;统计分析;管理
危急值(critical value)于1972年由美国学者Lundberg首先提出[1],指的是能够提示患者生命处于危险/危急状态的检查数据/结果,此时临床应立即采取紧急适宜的抢救措施[2]。国家卫计委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和2015年卫计委印发的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版)中,对临床检验15个医疗质量指标中的危急值制定、管理和评估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级检验科应建立危急值通知记录,临床医护人员建立危急值报告记录,以便对危急值报告进行管理、监控和评估。国家卫计委2016年11月1日正式施行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明确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由原有的13条增加到18条,其中就增加了《危急值报告制度》。同时,国家卫计委也在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要求,须将“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临床血液学项目列为危急值项目。根据医院的特点,将血红蛋白作为危急值项目。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7月~2017年7月血细胞分析项目使用危急值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监控和质量指标进行分析,以加强临床沟通工作,提高医院血细胞分析危急值管理水平,减少医疗风险,保障医患双方的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 2013年7月~2017年7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危急值管理系统的血细胞分析项目危急值报告,共12 857份。
1.2 危急值项目及报告范围设定 由医务部、检验科、临床各科室、护理部、医院伦理委员会,结合相关规定,共同制定本院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并每年进行一次审核、修改。现行血细胞分析项目危急值见表1。
1.3 危急值报告处理流程 当血细胞分析出现危急值时,检验科工作人员首先确认检验仪器、操作过程、核对标本后发出检验报告,医院HIS危急值管理系统自动获取LIS上的危急值并生成危急值报告,临床危急值管理系统生成危急值报告后,在相应临床科室(门诊在护士站)计算机桌面弹出对话框,临床医护人员查看并接收危急值项目及结果,上报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处理。如果临床医护人员10 min内未接收危急值报告,检验科工作人员则需在发出检验报告15 min内电话通知到临床,并同时做好危急值报告的登记。
表1 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13软件统计分析各监测指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3~2017年医院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危急值平均接收时间、95th接收时间和接收超时率均大幅度地减少,而通报及时率逐步提高到了96%以上,均达到了相关规定的要求,表明医院的此3项的危急值通报管理工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因通报率是由系统自动生成,故此项指标每个项目每年均能达到100%。见表2~4。
3 讨论
传统的危急值报告,采用电话通知和人工记录的模式,存在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易出现检验人员未正确识别危急值、电话通知不到位或不及时、危急值结果表述不清、各类登记不详细等情况。对于危急值的管理和监测也只能抽样调查评估,无法全面及时对危急值进行统计和评估[3-4],而危急值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临床医护人员收到危急值报告后的及时处理[5],最大限度地减少严重后果的风险,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6-7]。
表2 白细胞项目危急值
表3 血小板项目危急值
表4 血红蛋白项目危急值
医院的危急值管理系统因是直接自动获取LIS上的危急值并生成危急值报告,所以,只要LIS和HIS系统工作正常,就不会出现危急值通报遗漏的情况,也就消除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危急值报告的延误,也提高了报告结果的准确性,保证了危急值记录的规范和完整。从本研究结果可见,2013~2017年医院白细胞、血小板的危急值报告数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只有血红蛋白在2014年数量偏高,2015年后报告数相对稳定,95%位数接收时间、通报及时率等监测指标从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并达到要求。
通过危急值管理系统,可以系统评估血细胞分析项目危急值的发生频率、各病区的分布情况、发生危急值的患者信息以及危急值报告的平均接收时间和95%位数接收时间等,对实验室的质量进行管理监控,体现了医院和检验科的管理水平。笔者认为95%位数接收时间可与通报及时率一样作为危急值监测的指标,其数值更能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危急值系统开始运行初期,平均接收时间和95%位数接收时间均很长,超过医院危急值管理委员会要求的15 min内接收。可能是危急值报告发出后,临床医护人员还未熟悉系统或分工不明确,导致部分危急值报告不及时接收,甚至几天后再接收,使危急值接收平均时间和95%位数接收时间明显延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改进,把危急值纳入科室质量考核和绩效管理后,危急值接收平均时间和95%位数接收时间明显缩短,到2016~2017年时达到了危急值管理的要求。
危急值项目不需要涵盖所有检验项目,要根据医院特色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危急值项目,而且需要持续改进[8]。因此,应利用系统对危急值项目的确定和范围进行评估。如对于HGB项目,笔者对2014年的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对于新生儿1~14 d:<120 g/L的危急值报告数异常高。因此,在2015年经过危急值管理委员会讨论,将<120 g/L改为<100 g/L,此后该项目危急值的报告数就下降了很多,既满足临床的需要,保证患者安全,减低医疗风险,又保证了检验科的工作效率,减轻检验科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危急值管理系统与LIS的整合接入,可以充分实现各危急值监测指标的统计分析的自动化、智能化、多样化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提升检验科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