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止幼儿心理问题 确保幼儿心理健康

2018-07-23李联合

艺术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幼儿心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摘 要: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本文对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症状形成的原因、应采取的防治措施逐一进行探讨,从而帮助家长正确对待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创设条件。

关键词:幼儿心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我们看一下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并对“问题行为”的表现、危害及原因进行分析,给出预防与矫治的方法。

1 咬指甲、咬手

咬指甲、咬手是指幼儿经常地、控制不住地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或将长出的手指甲咬去的行為。

第一,表现。咬指甲、咬手的行为多发生在3~6岁的幼儿中。较为严重的幼儿会将10个指甲都咬得很短。有的甚至会把指甲上的甲床咬出血来。还有的不仅咬指甲,还咬手上的各个关节,衣服、袖子或其他物品。

第二,危害。咬指甲、咬手的危害是很大的,会引起同伴的嘲笑,致使幼儿产生胆怯、紧张、自卑等心理。会使手指上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通过口腔带入体内,引起肠炎、肠道寄生虫病等;会使手指肿胀脱皮,发炎甚至变形;会引起下颌部发育不良,导致牙齿排列不齐,影响面部的美观等。

第三,咬指甲、咬手的主要原因。一是咬指甲、咬手是精神紧张的表现,如不愿意去幼儿园、家长管束太严、缺少小伙伴或游戏,情绪不安、情绪低落时以咬指甲、咬手自慰。二是大人或小伙伴有此习惯,幼儿也易模仿而形成习惯。三是喂养方式不当。在对婴幼儿进行喂养时,由于没有满足婴儿吮吸的需要和欲望,婴儿以吸指甲、吃手的方式来抑制饥饿或满足吮吸的需要,以后逐渐养成了习惯。

第四,预防与矫治。改变不正确的喂养方式,不要让幼儿感到饥饿。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多给予幼儿关心以及爱的满足。尤其是母爱,使幼儿在心理上能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给予幼儿丰富的环境刺激,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各种活动中去,分散和淡化幼儿对手指的注意和依恋。不嘲笑幼儿,更不能恐吓幼儿或强行制止幼儿吃手、咬指甲的行为,以免引起幼儿心理上的紧张。

2 遗尿症

尿床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幼儿5岁后仍尿床应视为遗尿症。遗尿症是指儿童缺乏控制排尿的能力,与自己年龄不相称地昼夜不自主排尿。表现为白天尿裤,夜间尿床。

第一,遗尿症的原因。一是精神紧张而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的失调,如精神受到创伤,受到惊吓或对环境发生改变不能适应等。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三是白天玩的时间长,过于疲劳,夜间睡眠过深。四是躯体疾病。

第二,遗尿症预防和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包括幼儿因遗尿后产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幼儿逐步树立起克服遗尿的信心。安排好幼儿的生活。避免幼儿白天过累。晚间适当控制幼儿的饮水量。培养幼儿良好的排尿习惯。对于患有躯体疾病的幼儿尽早进行治疗。

3 口吃

口吃表现为说活时音节、单词重复性延长。口吃的幼儿通常伴有跺脚、摇头、拍腿、挤眼、歪嘴、歪脖子、上身摇晃或嘴唇颤抖等动作。

口吃的幼儿常有自卑、胆怯、退缩、少言寡语、孤独、不合群等消极的特征。口吃的幼儿中男孩多于女孩。

第一,引起口吃的原因。一是精神紧张,如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对幼儿的态度过于严厉。由于父母离异,强烈的惊吓等使幼儿受到精神刺激。二是模仿。由于觉得口吃者讲起话来好玩于是经常加以模仿,时间长了便养成了习惯。三是家长在孩子学习语言过程中过分关心、操之过急,过分纠正孩子的讲话,并加以批评指责,导致口吃的形成。

第二,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用平静、缓和的语气和幼儿说话。引导幼儿不要着急,慢慢说,绝不可对幼儿口吃的行为加以指责,甚至强行纠正。保教人员及家长应注意周围的环境,避免周围人的嘲笑或模仿。引导幼儿练习朗读儿歌,练习唱歌是矫正口吃的较好方法,此外,还可以配以专门的训练。

4 多动症

多动症是幼儿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男孩比女孩多见。大多入学前起病,经常在入学后才被发现。幼儿多动症可能与脑损伤、遗传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不良教育方式有关。

第一,幼儿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一是活动过度。二是注意力不集中。三是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四是感知觉及认识障碍。五是学习困难。六是先天性缺陷。

正常儿童本来活动量就有很大差异,而且不同的父母、教师对儿童吵闹的忍耐度也不一样,所以判别幼儿是否有多动症要特别慎重。

第二,幼儿多动症的预防与矫治。笔者认为应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生物方面主要是改善身体状况和应用药物;社会方面主要是协调学前机构和家庭的关系,家长在治疗中有关键性的作用,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心理方面主要是对孤独幼儿进行矫正治疗。教育和训练,保教人员在幼儿园应给多动症幼儿尽量多的爱心,避免当众批评,尽量将多动症儿童吸引到游戏活动中来。

5 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交往障碍、语言及认知障碍和行为动作异常等。有时独处一隅,整天不说一句话。

第一,孤独症的原因。一是环境剥夺。早期环境生活中缺乏丰富和适度的刺激,没有及时教给社会交往的经验是孤独症的原因之一。二是精神压力与打击。精神压力和巨大打击是孤独症常见的诱因,如儿童突然被送到别处,亲人突然去世等都会使其整天啼哭,大声喊叫。当情绪反应过后,就会逐渐沉默不语,丧失语言交际功能。三是生物学因素。围产期并发症,如母亲孕期感染、宫内窒息、缺氧等,尤其母亲孕期感染麻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危害更大。四是器质性因素,如早产、难产、窒息等。

第二,孤独症的预防与矫治。孤独症不管是何种因素所致都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父母和保教人员要了解孤独症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一是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孤独症儿童的冲动、暴怒和自伤行为。二是特殊教育。保育人员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应多关心爱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孤独症儿童发展与提高。三是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矫正和环境治疗。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一个精心控制的规范化的环境,使孤独症儿童克服交往的困难,获得社会化过程。

了解了以上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之后,家长和保教人员应在生活中缜密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确保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李联合(1972—),男,河南周口人,大专,郸城县吴台镇李岗楼小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幼儿心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动画“情结”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