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

2018-07-23何昀芷

艺术科技 2018年8期

何昀芷

摘 要:在经过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后,任何一种舞蹈教育模式都反映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古代的乐舞教育机构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并以此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近现代的舞蹈教育模式则更好地说明:随着当今社会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多元化,以及舞蹈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舞蹈艺术教育既要适应时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又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审视。

关键词:中国舞蹈教育;古代舞蹈教育;近代舞蹈教育

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教育一样,都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充分地体现了舞蹈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本文以此为基础,以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眼光和满足时代文化需求的目的来探寻其文化属性。尽管夏商奴隶制时代的舞蹈从群众性、自娱性的活动向表演艺术发展,但并没有对舞蹈的教化功能进行明确的说明,所以笔者仅对从周代到清代的古代舞蹈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总体叙述。

1 古代舞蹈教育发展历程(周代—清代)

我国舞蹈教育的雏形尚可追溯到周代。乐舞制度在周代已经被列为国策,西周乐舞制度中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国学和方学。学校教育中关于乐舞的教学活动和学习内容都有具体的规定。师徒相承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官方学校和民间都普遍存在。当时的大司乐是正式的、由官方设立的乐舞教育机构,早在公元前,周代的乐舞“直接地为周王的统治服务,更加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大司乐作为周代一所培养忠君的统治阶级继承人的音乐舞蹈学校,其中包括奏乐、歌唱以及舞蹈等专业,目的是用来掌管礼乐及相关事宜。“教材”包括最为著名的《六代舞》和《六小舞》,前者为武舞,后者为文舞,分别对王室和贵族子弟进行传授,学习年限是13岁到20岁。乐舞的课程根据年龄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材,循序渐进。

周代的乐舞机构为我国的古代传统乐舞教育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经汉魏时期的“太乐署”和“乐府”等乐舞机构发展,隋唐鼎盛时期有了较为丰富的太常寺、教坊和梨园。这些乐舞机构虽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各自分工十分明确。发展至宋、元、明、清时期,宫廷乐舞教育机构已呈现逐渐衰退的趋势,舞蹈也被包含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中,后来出现的戏曲为日后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素材。

隋唐时期的乐舞机构较为丰富,有太常寺、教坊和梨园。由于宫廷乐舞机构非常庞大,乐舞工人及其他专业表演人员多至数万人,所以宫廷乐舞机构的分工更为细致、明确。太常寺掌管宫廷礼仪祭祀、宴享娱乐、散乐等排练演出事宜,教坊主要是掌管娱乐性演出,服务对象是整个贵族及官僚阶层。梨园是唐玄宗出于对歌舞作乐的热爱,专门为自己设立的乐舞机构,主要教授和演奏“法曲”。

盛唐时期,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乐舞机构集中了數以万计的有才艺人,赋予了他们一定物质条件的训练、创作及表演机会,推动了乐舞艺术的发展。正是由于唐代乐舞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唐代乐舞成为了中国舞蹈时代的巅峰。宋代在沿袭唐代的太常雅乐与教坊等乐舞机构方面,宫廷舞蹈教育逐渐走向低谷。“但由于宫廷艺人被遣散回民间,以及宋代城市化的市场经济的兴起,民间舞蹈与其他各种民间艺术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元、明、清原来已分得较细的艺术又重新走向综合,出现了杂剧,即后来的戏曲。舞蹈则作为其中的重要表现部分。”隋唐至明清,历代王朝都承袭此制。清末废太常寺。

2 近代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末,“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用新颖快速的舞蹈教学模式培养人才,为中国近代的舞蹈教育模式开辟了道路。舞蹈作为其中的一个训练科目,学生每天早晚各一堂舞蹈基本功训练,上午和下午各有两节歌舞课和文化课。舞蹈课的内容分为艺术舞蹈、形意舞和歌舞剧”。20世纪30年代初的育才学校是近代舞蹈教育进步的摇篮,是由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学校,负责舞蹈教育的吴晓邦和戴爱莲,主要以普及舞蹈教育的形式对舞蹈基本知识和形体进行训练。到了40年代,舞蹈教学模式逐步体现出综合发展的势头,主要体现在1947年沈阳成立东北“鲁艺”舞蹈班,其教学模式主要是系统地学习芭蕾、现代舞、中国戏曲中的基本功程式舞蹈和技巧。

从近代的中国舞蹈教育发展来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虽然在一些学校中舞蹈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了较为针对的训练,但是没有形成以舞蹈专业教育为主的、较为系统、清晰且划分明确的舞蹈种类,与针对性较强的舞蹈训练教材。

20世纪50年代,“加强舞蹈专业化建设”作为社会时代文化的需求,舞蹈艺术教育起步,其主要表现为专业团体的建立。20 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继出现了舞蹈教育机构以及多所专业舞蹈学校和舞蹈系等,主要的教学层次以中专教育为主。改革开放以来,90年代舞蹈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表现为逐步建立起“多学科、多层次、衔接互补的教育机制,为高级舞蹈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舞蹈艺术教育的结构层次已大体形成:根据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特点,最初的基础教育是中等专业,这在全国已形成网状。向上一级是大专和本科,再上一层是培养从事舞蹈史和舞蹈理论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发展到今天的舞蹈学博士研究生,可见,中国舞蹈教育已逐渐形成了由低到高、较为系统的教育模式。

纵观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足迹,可以看出,中国的舞蹈艺术教育模式反映了它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要求。古代的乐舞教育机构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并以此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近现代的舞蹈教育模式则更好地说明:随着当今社会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多元化,以及舞蹈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舞蹈艺术教育既要适应时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又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审视。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