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教师如何培养外来工子女的乐感

2018-07-23温昕

艺术科技 2018年8期

摘 要:初中音乐教师培养外来工子女的乐感,能够激发外来工子女对音乐的热情,能够促进外来工子女的音乐创作。当前,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深入,初中音乐教学中,外来工对子女的乐感都不重视,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难以激发外来工子女对音乐课的兴趣,普遍缺少乐感。由此初中音乐教师应重视学生音乐乐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提升自我,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师;外来工子女;音乐乐感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外来工子女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从原先居住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思想、生活习惯上与从小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局限性,很少有机会接触优秀的、高雅的音乐,这对初中音乐教师培养外来工子女的乐感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乐感是指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旋律的一种把握,培养外来工子女的乐感能够提升外来工子女的艺术修养,陶冶、净化外来工子女的情操、心理等,增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能够激发外来工子女对音乐的热爱。

1 乐感的审美价值

乐感的感知和表现不俗由单纯技术所决定的,是进入审美层次的心理活力,是良好音乐技能的美学升华,是音乐生命力之所在,是音乐灵魂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领略不到音乐的美,缺乏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力,容易出现“对牛弹琴”的现状。另外,虽然歌唱和演奏是按照乐谱进行表演,但听后,有些人却感到没有音乐的“味道”,缺乏感人的魅力。由此可见,乐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直接体现着音乐美的本质属性,是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过程中的美感心理活动。从感受音乐方面来看,乐感是通过听觉途径来获得的,是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家舒曼指出:“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这充分揭示了音乐听觉感受的重要性。因此,感受能力是音乐审美的核心,是从事一切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了“音乐的耳朵”才能够聆听出音乐的内涵和真谛。也就是说,聆听音乐时获得乐感能够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外来工子女对音乐的理解,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帮助外来工子女更好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不是孤立的愉悦感。从表现形式来说,乐感是将技术转化为艺术的效果,是音乐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赋予音乐鲜活的灵魂。良好的乐感表现是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深刻的理解和对音乐表现技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是音乐本质力量的显现,能够通过歌声、乐曲声,将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从而使音乐富有浓烈的感染力。通过生动感人的音乐,富于乐感的演唱演奏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情感,能够充分地抒发和表达出音乐的情感内涵,给人以愉悦的体验和精神的力量。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在教学全过程贯穿着审美教育,而不管是聆听,还是演唱、演奏,都是重要的实践环节,都必须通过乐感使外来工子女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才能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作用和功能,如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等,能够充分表达出音乐的美,并得到有效的发挥。

2 初中音乐教师培养外来工子女乐感的措施

2.1 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听觉的培养

外来工子女大多是从农村随父母来到本地求学,没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理论知识源于教师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乐感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找到音乐的节奏感。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应当抛弃以往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强外来工子女的乐感,让外来工子女从音乐中体会到某一首音乐的旋律、节奏、音高以及感情等。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学会歌曲、记住歌词就好了,只是带着学生唱歌,只要学生能将歌唱出来就觉得很幸福。虽然有些教师在上课之前会简单地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知识,但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能理解,尤其是缺乏基础理论知识的外来工子女。长此以往,容易導致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缺失兴趣。例如,在土耳其进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首音乐的作曲家莫扎特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其是根据《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改编的,让学生了解作曲的时代背景等。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曲子当中所蕴含的情绪和音乐内容,通过播放音乐,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乐曲内容和情绪的感受音乐的乐感。通过之前的了解和感受增强学生的乐感,提升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音乐是一种极致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应围绕着外来工子女的听觉,让外来工子女学会欣赏音乐,通过多听,培养学生的听觉,注重发挥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慢慢融入音乐课堂中来。并且初中音乐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将音乐和外来工子女的听觉进行融合,让他们更好地感受整首曲子中的旋律。在学生聆听音乐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慢慢发现整个曲子的巧妙之处,初中音乐教师应采用启发的方法,增强外来工子女的乐感培养。例如,在学习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作曲者的身世,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大致把握整个曲子的曲风和意境。同时,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首曲子中的突然停顿之处展开分析,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推断出作者当时的情感和这个曲子的巧妙,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另外,为了促进外来工子女对于音乐节奏旋律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外来工子女在渐渐摸索中学会创作音乐的表现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2.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丰富鉴赏内容

音乐的学习是离不开音乐环境的,为了培养出外来工子女出色的乐感,只有在音乐环境中不断反复练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机会,鼓励学生多练习,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听、练的机会,在最直接、最有效的音乐环境中,通过反复练习筑牢外来工子女的音乐基础,使外来工子女喜欢上音乐,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一方面,通过歌唱训练和听觉训练,不断提升学生乐感,强化学生的音乐基础,尤其是外来工子女。例如,在教授《青春舞曲》时,初中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找找感觉,通过反复歌唱《青春舞曲》,让学生感受一下整首歌曲的节奏、旋律、基调等,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每一句歌词,并与第一次歌唱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的歌唱比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的音乐乐感。同时,也可以选择课余的时间,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学习。另外,外来工子女音乐基础薄弱,需要多停放、多练、多思考,才能逐渐培养起来自己的乐感。因此,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外来工子女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引导外来工子女多听,不断提升外来工子女的鉴赏能力。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在鉴赏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外来工子女也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感知体验,爱上音乐,增强自身的乐感。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的不同旋律、基调,教师应根据外来工子女的认知能力,鼓励外来工子女多加练习,选择一个合适的音乐作品,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增强外来工子女的音乐艺术享受。例如,在学习《渴望春天》时,教师可以根据外来工子女熟悉的有关春天的歌曲,在学习完这一课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赏析,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外来工子女会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乐感。

2.3 丰富课外活动,巧妙设疑提升学生乐感

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外来工子女学习音乐的需求,因此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开展歌唱比赛活动的形式,让外来工子女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激发外来工子女的学习热情,增进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外来工子女体会到音乐旋律、音律之美。并且在活动中可以通过教师的乐器演奏,激发外来工子女使用乐器的兴趣,培养外来工子女的音乐爱好,让他们真切感受到音乐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提升外来工子女的乐感。另外,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就应巧妙设疑,让学生喜欢上音乐。外来工子女刚来异地,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初中音乐教师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通过多设立疑问的方式,勾起外来工子女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渭城曲》时,教师提出“看题目来感受情感基调是什么”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听一遍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后继续提问:“谁能标出这首歌曲的轻重音?”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增强其乐感。

参考文献:

[1] 纪静.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途径探析[J].北方音乐,2018(08).

[2] 陈庆元.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乐感培养思考[J].科教文汇(上),2018(01).

[3] 张帅.培养中学生乐感的实现途径探析[J].北方音乐,2017(07).

作者简介:温昕(1982—),福建龙岩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