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解决城市社区邻里空间问题的探索

2018-07-23唐倩

艺术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探索

唐倩

摘 要:我国现代城市社区的邻里空间因为“大街区”“大院式”以及“建筑点状分布”等设计规划方面的因素活力缺失,在城市交通日益恶化、传统城市肌理逐渐消失、社区封闭隔离以及邻里关系淡漠等城市社区问题日益突出,矛盾逐渐恶化的现状下,究竟有什么解决对策能改变现状,重现邻里活力?本文就此总结了当下国内一些探索成果。

关键词:社区邻里空間;可行策略;探索

关于社区邻里问题的反思与探索,在国际上早在20世纪中期以后就开始了。在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城市工作者也展开了对城市社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居民的自发性社区改革,都给我们继续研究并找到解决社区问题的可行策略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1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

1.1 新城市主义社区实践案例

从城市建设的实践上来看,自从20世纪末新城市主义理念引入之后,明显具有新城市主义特征的城市建设方案陆续增多。例如,2008年竣工的上海安亭新镇,作为中国第一个德国风貌的小镇、住宅区,其建设模式与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契合,被认为是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一次实践。它与中国当前的建设模式所呈现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几点:首先,这是一个紧凑的密度适宜的新城镇,建筑高度也平均在5层以下;其次,居住区内部实现了功能的混合,无论是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场所的混合,还是住宅建筑的类型上的混合,都是适合邻里发展的居住模式;再者,小镇内部的道路网络是人性化的,是一个人车混合的理想交通模式。这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变革和实践。

1.2 TOD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探索

TOD模式(公交引导城市开发模式)在中国被较为深入地了解应该始于新城市主义的发起者之一的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与两位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资深学者杨保军、张泉合著的《TOD在中国》一书。这是一部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要著作,它主要探讨了TOD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建议建设混合度高、适于步行且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社区。作者还亲临中国,为几个大城市规划设计了以TOD为开发模式的新城设计方案,如厦门海沧区马銮湾新城的规划和设计。

2 开放式社区探索

在封闭社区已成为城市社区的普遍开发模式的中国,开放式社区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且不被接纳的社区形式。但从已开发的这种形式的项目来看不乏前瞻性和可资借鉴的地方。四川宜宾的莱茵河畔社区就是开放式社区的典型案例。这个社区和普通的封闭小区的不同点在于,它并没有围墙将整个小区地块封闭起来形成一个大尺度的街区,而是由若干条公共道路将整个莱茵河畔地块分割成一个个小组团,每个小组团通常只有一幢或者两三幢楼,楼前楼后都是开放的公共道路,所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式社区模式。

在社区内部构成上,特色内街、主题广场、相对围合的居住组团等是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主干道莱茵香街联系着社区的各个组团,街道也沿途设置了供人们休息的座椅,街道两边有社区银行、饮食店、咖啡厅、服装店、宠物店等功能相对齐全的公共服务点,而社区住户的门禁系统则退到了临近主干道的每个单元门口。

此外,小区内的主干道和若干条支路都连接了市政道路,也就意味着虽然莱茵河畔社区整体来说占地好几个街区,但是由于公共道路的贯通,每一个方向的市民,都可以找到路口进入,并抵达核心区域。这一点是和现代的封闭小区截然不同的。

莱茵河畔社区在大开放下实行小组团的封闭,形成小尺度的街区,社区功能变得多样化,底层的商机得到了带动。虽然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尚处于粗放的开发状态下,这样的开放社区也必然会存在着跟一般社区一样无法避免的种种问题,但无论是从街景所呈现的视觉感受上,还是网络上对于该小区居民访问的反馈中都可以体会到,这样的设计使得社区邻里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强化。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且值得研究的现象。

3 民间的自发探索

在社区生活的不断演化,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总是会根据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改变住宅的功能,进行大量的局部自主改造,只是这些行为常常被打上违规的标签。而往往这些自主改造后的空间才是真正人性化空间的体现,也正是这些自主改造为我们社区再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以下将重点总结几点具有研究价值的改造实践:

3.1 社区自治

中国的封闭式小区物业管理大都全权委托给物业服务公司,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其便利因素和优势,但近年来居住小区物业纠纷日益增多。不仅如此,小区物业全部交由物业公司管理,也减弱了社区居民对于公共财产的归属感与保护意识。“社区自治”的理念在中国其实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一种传统和回归:过去的传统居住区,开放而自治,邻里关系融洽。社区自治,意味着由社区邻里组织自己来决定有关社区的维护、安全等等事务。

3.2 小区内部住宅底层功能变更

社区内部功能较为单一的弊端,也是居民们自主改造的主要原因。在很多的社区内部,很常见的改造方式就是将住宅楼底层原本作为居住功能的空间改造成城市社区内部的小卖部、果蔬铺、宠物店、工作室、办公场所等等,部分社区的储物间、车库也不乏这样的改造。这些功能变更都不同程度地表达居民对于功能混合的需求,同时也给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在这些并不像原来那样大门紧闭的住宅底层,各种由于功能变化而增加的人流,都使得小区的空间活力得到提升,都给这个社区的邻里氛围起到改善的作用。

3.3 小区底层花园空间改造

虽然居住在封闭小区高层内的居民想要在居住环境中拥有一块绿地相对困难,但是也挡不住居民对绿意的坚持。在高层的住户或许最多只能在阳台上养一些花花草草,而住顶层或者底层的住户或许可以更幸运一点的偷偷划一块区域改造成自己的绿地或者花园,特别是底层的住户,把底层的近邻空间改造成私人的小花园,细心呵护,美不胜收,比那些公共的由公家请专人维护的绿地有生机得多。那么,公共空间适量的归属私人是否可以成为让社区空间增添活力的手段?

4 结语

城市设计者不仅要结合国内的实际现状践行国际上优秀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应该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场景,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社区改造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探索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输变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探索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