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髡残山水画中的笔墨特征
2018-07-23戚郁旻吴国良
戚郁旻 吴国良
摘 要:髡残,清代“革新派”画派中的一员,也是“清四僧”之一,在山水画研习的道路上,通过对古人绘画佳作的深刻学习和研究,再加上自身对山水画创作的感悟,最终形成了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笔墨技法,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髡残;山水画;笔墨特征
1 髡残生平概述
髡残(1612—1673),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俗姓刘,字介丘,号石谿、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残道人,出家后僧名为髡残。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与程正揆(1604—1676)、龚贤(1618—1689)、周亮工(1612—1672)等清代文人画家、收藏家为友人,常好游览名山大川,尤爱黄山。髡残出家后,受尊师龙人俨的教导,云游江南,遍访名師。明崇祯十七年(1644)出现了历史上的“甲申之变”,由此清军入关,明王朝就此灭亡。清军入关后,大量起义失败的农民军与南明军曾在湖北、湖南一带与南下的清军相遇,产生激烈的交战,而髡残的家乡常德正是战事频发之地。在这样混乱又艰难的乱世之中,髡残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大变动下,这位自27岁就选择出家,孤心一意决心遁入佛事门的僧人髡残的修禅之路就此被迫转入另一个方向。在经历过家乡因战乱发生的巨变后,加之又与郭都贤、熊开元、尹洞庭等名遗民的交往,其实在髡残的内心已经产生了深沉的遗民情节,由此这位僧人也加入了清初遗民的大部队中。时间继续游走,1659年对于髡残来说可谓是多事之秋,在其人生中具有重要引领地位的两位尊师觉浪禅师与龙人俨于同年仙逝。这一年。髡残的人生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他在失去两位人生导师之后结识了他此后人生中的挚友——程正揆,由于在禅道中的精神导师逝世,加之受到好友程正揆在绘画方面的影响,髡残放下了在他修禅之路上的羁绊,也暂时搁置了心中沉郁的遗民情怀,一门心思投入书画世界中去,开启了生命中的另一条画僧之路。从此,髡残的余生在绘画、修禅和晚年病痛的消磨中度过。
2 髡残的山水画研习历程
髡残在绘画的道路上并没有真正拜谁为师,但是髡残的绘画基础也是由师承传统而来,也是从学习古人佳作的技法入手,在董其昌的“集其大成,自出机杼”的理论影响下,与明清的众多理论家一样,髡残和他的好友程正揆都主张师传统,应当学习古人佳作,但他们主张“法古而不泥古”。因此,髡残在师传统的过程中,不被画面表面的笔墨法度束缚,最终达到自我的了悟。在临习传统佳作的道路上,对其影响最深的便是王蒙。髡残学习王蒙到什么程度呢?髡残的好友程正揆有诗云“石公慧业力超乘,三百年来无此灯。入室山樵老黄鹤,同龛独许巨然僧”。此外,髡残也临仿过黄公望的画,如《仿黄一峰溪山闲钓图》等,髡残画面中碎石山川的雄厚之感、林木草叶的华滋之姿都受益于临习子久。可见晃残在学习传统方面,涉猎名家之广,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用力之深,临摹古人作品时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却又能一直坚持自己“学古而不泥古”的画学思想,从而能做到,汲取众家之长,加以顿悟,最终在师传统的道路上另辟独家画风,开辟出了自己的道路,这也为日后髡残绘画风格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3 髡残山水画笔墨特征
纵观髡残的山水画,我们不难发现髡残一直试图将自然中的景物形态化,想让实景符合自己心目中的形态,那就必然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作为中介,这就是髡残的“短线组合法”。通过观察实景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景物的形状我们基本可以用一条或者几条相接的线来概括完成,如山石的外轮廓、树干的外轮廓等等。但是在髡残的画面中,这些景物的形态没有了具体的分界线,它们的形状、虚实关系都通过“短线组合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短线之间的横向连接、纵向顿挫排布,再加以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使现实中的景物在画面中形态化。在营造不同形态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单调的重复,此时髡残会采用多种线型的并列叠加来表现不同的形态,使形态的差异性加大。
在对山石的刻画中,髡残大多采用点苔的方法来丰富山石的形态,通过毛笔不同部位与宣纸接触,形成形状不同的横点、竖点、圆点、侧点等,通过形态各异的点苔来组成山石的外部轮廓线。在点苔的同时注意墨色的变化,有干有湿,浓淡不同,各种组合变化丰富,以此来区分画面中山石的前后虚实关系,使画面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塑造的山石形态也千姿百态,山山有别,画面极具充实感。
在髡残创作的山水画中,树木植被的描绘则多采用“扭”“擦”“点”三种笔墨技法结合的方式。在绘制前景的树木时,髡残多使用“扭”“擦”的笔墨技巧来展现树木的苍古之感,在树干处极少看到一条完整的外部轮廓线,而是用一段段粗短顿挫的短线,根据树木的生长姿态扭动转折,线条之间时断时续,在初步形成树干的形态之后再用秃笔蘸取不同的墨色对树干的轮廓线进行皴擦点染。笔法扭动方式的多样性,使树木有了各自不同的生长形态,皴擦时又有墨色的变化,树与树、树与山石之间又有了位置关系的不同,用此法绘制的树木不仅有苍古之感,更显蓬勃的生长力,可谓一举两得。在中景与远景的树木就用“点”的方法多一些。利用形态各异的点,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的分列排布,这些点不是肆意妄为的乱点,而是了然于胸的完美结合,其中再以墨色的浓淡体现树林的空间感,密实中又显通透,以此法创作的山林既不会损害山体的凌厉感,又不会盖过前景中树木的美感,而且能与中景、远景的山石和空间完美结合,却又不使其淋漓苍翠之感,可见髡残笔墨技法之高明。
参考文献:
[1] 吕晓.髡残绘画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2] 曹爱华.髡残山水画中的遗民情怀[J].艺术百家,2017.
作者简介:戚郁旻(1993—),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2016级美术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研究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