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芬克斯因子”的交织
2018-07-23阳宇鸿
阳宇鸿
摘 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确立了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是一个具有“斯芬克斯因子”的人物,他的成长过程体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交织与人的伦理选择,死亡和爱使希思克利夫做出了正确的伦理选择,最终人性得以回归,让他获得了自我的救赎。希思克利夫人性的扭曲和悲剧性的命运主要是由凯瑟琳爱情的背叛和自我个性的伦理选择所造成的。
关键词:希思克利夫;斯芬克斯因子;交织;伦理选择
一、人性因子抑制兽性因子
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形象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人的基本特点:一是通过人头强调人在形式上最重要的特征,而人的人头实际上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而出现的理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决定性因素。二是通过狮身强调人身上的存在的动物性特征,象征性地说明人是从兽进化而来的,人的身上还同时保留着兽的动物性本能。即使人类文明经过伦理选择发展到了今天,人身上仍然还带有斯芬克斯的残留,从根本上保留着斯芬克斯特点,即动物性本能的特征。我们可以把这个特点称为斯芬克斯因子。希思克利夫的形象就是这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完美体现,他的身上具有明显的兽性因子和人性因子,《呼啸山庄》中更多的是对他兽性因子一面的描写,关于人性因子的一面也在一些细节的地方零散的体现出来,可以说他是一个完整意义上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
希思克利夫是一个吉普赛弃儿,他在少年时被老恩肖捡了回来。在那个家中,凯瑟琳对他的情谊和老恩肖对他的宠爱有加,这是他少年成长时期所拥有的爱支撑起的一把保护伞。即使他在家中受尽老恩肖夫人的白眼和儿子辛德利的侮辱,他也能因为有爱的温暖而忍受他们甚至仆人的欺负,从而收敛住了自己的自然本性。他在少年时期隐藏的兽性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管家婆丁奈莉对他阴郁冷漠性格的描述,如“这孩子对他所受的溺爱,从来没有表示过感激。他对他的恩人倒并非无礼,只是有些漠然......”和他受辛德利无礼的折磨和侮辱时表现出来异常的冷静,“挨辛德利耳光时,他既不眨眼,也不流泪;我去掐他,他也只是倒抽一口气,睁大眼睛,好像他偶然弄疼了自己,怪不得谁。”这足以显示出他身上心狠的兽性因子一面。他的人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老恩肖先生去世时的放声痛哭,这可以看出他其实也是一个重情义、明白事理的孩子。
希思克利夫人性因子抑制兽性因子的主要原因是他感受到了爱的存在,爱让他收敛了原始野蛮的本性,抑制住了自己心中的仇恨和不满,做出了人应具有的正确伦理选择。这个时期的他拥有着正常的人性,抑制了心中野蛮粗暴的兽性因子。
二、兽性因子抑制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在人身上的存在,不仅说明人从兽进化而来,而且说明人即使脱离野蛮状态之后变成了文明人,身上也还存在有动物的特性。人同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分辨善恶的能力,因为人身上的人性因子能够控制兽性因子,从而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人同兽相比最为本质的特征是具有伦理意识,只有当人的伦理意识出现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一种伦理的存在。可是希思克利夫的人性在遭受巨大打击之后,他违背了真正的人应具有的伦理意识。他整个复仇过程宣泄了他多年以来压抑的痛苦和仇恨,但也使他在进行伦理选择的时候兽性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他的复仇显得是那么的残忍无情,完全体现的是人类作为动物具有兽性的一面,使人感到恐惧害怕。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甚至连自己体弱多病的儿子都不放过,只因为他身上也流淌着林敦家的血液,还因为他身体孱弱、多愁善感更像他的母亲而不像自己。所谓“虎毒不食子”,可希斯克利夫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不仅毫无骨肉之情,而且把自己对林敦家和对其母亲的憎恨转移到儿子身上,只是为了借他之手实现自己的复仇大计夺取林敦家财产,才容忍他的存在。他对耐莉说:“我的儿子是你们这里未来的主人,且在我能确定他可以作继承人之前,我不应该愿意他死掉。此外,他是我的,愿意胜利地看见我的后代很堂皇地作他们的产业的主人,我的孩子用工钱雇他们的孩子种他们父亲的土地。就是这唯一的动机才使我能容忍这个小狗仔:对他本身,我可瞧不起他,而且为了他所引起的回忆而憎恨他!但是有那个动机就足够了。”希思克利夫对儿子极尽折磨之能事,使儿子本来已经很脆弱的神经终于崩断,一见到父亲就像见到魔鬼似地惊恐大叫,最后因惊吓过度而死。此时希斯克利夫已把画眉田庄据为己有,他甚至不愿意为奄奄一息的儿子请医生,他说“我们心里有数。他那条命一钱不值,我可不想为他花钱。”
凯瑟琳的死让他几乎处于崩溃绝望的边缘,他的灵魂早已随着凯瑟琳而死去,剩下他生命的躯体,只是为了复仇,通过复仇来享受那种快感,从而让自己麻木。这时候的他已经失去了人性因子应具有的善性,他的仇恨和复仇的欲望彻底遮住了他人性因子的一面,以至于他后来的复仇毫无人性可言,他的手段简直就是魔鬼般的禽兽的体现。
三、人性因子的回归
斯芬克斯是人类在经过生物性选择之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伦理命题,即做人还是做兽? 因此,斯芬克斯之谜给人类提出的是一个选择问题,即人类在经过生物性选择之后还需要再次作出的第二次选择:伦理选择。希斯克利夫最后选择了以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放弃了对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折磨,这时的他是在经过精神的种种纠结和折磨下做出的伦理选择,也是这种选择让他的人性因子得以复苏,回归到了一个正常人的状态。
所有的爱,所有的恨,最后都会都化作呼啸的狂风,掠过孤寂的坟头,吹向荒凉的原野。希斯克利夫最后被哈里頓和小凯瑟琳两人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所打动,这时的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和凯瑟琳纯真的爱恋,因此他选择了放弃对二人的折磨。最终他选择以死亡的方式让自己得以解脱,人性最终得以回归。他在复仇的最后感到使灵魂得以拯救的东西,便通过退让与新生力量达成和解,实质是同自身达成和解,因为哈里顿和小凯茜正是他和凯瑟琳的生命轮回。
总结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每一个人都是善恶并存的生物体,因此人实际上就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人性因子同兽性因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揭示人的伦理选择过程。《呼啸山庄》里的希斯克利夫就是典型的“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他的不同成长时期体现出来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不同的组合和变化,揭示了他不同阶段的伦理选择。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半人半鬼的他用强悍的力量终生挚爱着凯瑟琳这一个女人,一直爱到最后自己死去。他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勇气都投入到对凯瑟琳绝望的爱当中,并且用毕生的力量毫不留情的摧毁这爱的邪恶势力。
参考文献
[1]聂钊珍:《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聂钊珍:《文学伦理学批评:人性概念的阐释与考辨》,《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6期。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沈东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4]聂钊珍:《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5]袁素华:《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悲剧分析,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7卷第4期。
[6](美)马斯洛:《科学心理学》,马良诚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聂钊珍:《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8]聂钊珍:《文学伦理学研究专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9]聂钊珍:《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0]聂钊珍:《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
[11]聂钊珍:《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