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8-07-23赵向东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思政对策

摘 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已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识,“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重解决对思政课认识不足、课程思政理念不深和创新不够等问题,通过强化思政课核心地位,拓展思政教育内涵,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不断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当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已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建设、协同机制创新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提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扎实推进,而且要融入其他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之中,紧紧围绕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抓住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高校“课程思政”集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旨在引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技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时代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途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育精神信仰、塑造完善人格、养成道德化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涵盖并渗透在教育和实践的各个层面,迫切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其次,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面临的环境呈现出高度复杂性,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出现新变化,单纯依靠“孤岛式”思政课很难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发展需要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各个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创新格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意义阐释、价值追寻和精神引领使人的理想更加坚定,内心更有力量,精神充满能量、生命更有意义。通过宣传动员使社会更加和谐,人际交往更加公平,社会更加诚信,运行更加规范,因此,在保证传统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各位教师的重要责任。在立德树人教育活动中,每位老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最后,“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对“思政课程”地位的认识不够高

长期以来,不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性不强”,并且“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边缘化、孤岛化现象较为明显,在课时安排和评职定级等很多方面,专业课教师各方面优先的惯例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二)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够深

“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育人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学科德育尚未得以充分重视,相关学术科研、制度设计、管理机制等建设工作还任重道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淡薄,政治意识和德育能力较弱,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教育改革创新手段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相当欠缺,加之课程学时短、任务重,思政教育工作要么被忽略,要么成为“花架子”。少有鲜活案例和素材充实课堂,很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欠缺配套的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等,缺乏对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三)思政教育方法的吸引力不够强

高职院校的生源很大一部分属于“三校生”,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大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学习态度有待端正提高,行为习惯需要规范调教,职业能力仍要培养管理。学生面对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容易忽略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些不便。思想政治教育要进入学生的视野,还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學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在实现育人目标上,要始终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地促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思政课为核心,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离不开传统思政课程的引领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学习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课程,对于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分析、判断历史与现实问题立场、观点、方法,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程示范效应,凸显其作为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规范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不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能力素质,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方法,在教育教学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和改革,着力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政课。使立德树人渗透在各学科、各课程的每一堂课中,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以办学特色为基础,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离不开通识课程的改革创新。创新学校课程思政,要根植学校办学特色,引导、鼓励教师打破思政学科和专业学科藩篱,以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能力为目标,共同开发基于思政教育的核心通识课程。

近年来,上海部分高校依托各自办学特色,推出了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如复旦大学开设“治国理政”课程,立足综合性大学办学特色,引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教授为学生授课,使思政教育不再單纯是“思想政治”,还包括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现实关怀和国际视野。“中国系列”课程,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在对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制定课程教学大纲、配备师资,打造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在“中国系列”课程的经验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植自身独特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整合学校资源,统筹规划,拓展通识课程的思政内涵,完善“课程思政”体系。

(三)以学科优势为抓手,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要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扭转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深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打破原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四)以创新合作为载体,不断构建大学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

一是打造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团队等科研合作机制,推动原先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主的科研模式,向跨学科、跨专业、校内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二是关注师资发展。通过“学习、对话、实践与反思”的培训模式,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协同育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整合其他哲学社会学科和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及社会资源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以思政课程的思维和方法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其意义在于“给我们的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承重,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高职的课程思政改革刚起步,但过去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不少,对打好这场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和水平的攻坚战,高职人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冯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7(7):4-9.

[2]樊丽萍.“课程思政”尝试“将盐溶在汤里”文汇报/2017 年/7 月/1 日/第 00 版

[3]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4]刘勇.“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研究.新课程研究.2017.12.

作者简介

赵向东,男,汉族,1982年6月生,甘肃庆阳人,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作者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程思政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