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
2018-07-23姜杰
姜杰
摘 要:表现主义在艺术上有重要地位,是20世纪早期的艺术的重要组成形式,他的艺术体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表现主义的代表团体分为桥和蓝骑士,任何艺术流派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人们生活在极度的不安中,由此也在客观上一定影响了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概括性的艺术术语;情感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形成
战后的德国异常混乱,政治格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创作者将创作的视野放在了表达这种焦虑情绪上,表现主义深受之前的画派影响。同时吸收一些正规艺术(野兽派 德国艺术 立体画派),同时桥团体也吸收了一些非洲艺术风格的精髓。[1]表现主义主要活动在德国,但作为泛表现主义思潮,在欧洲各国均有发展,反对机械模仿客观现实,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 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重要性,由于是由后印象主义演变而成的,自然而然的继承了重个性和感情色彩,强调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的强烈变化。追求扭曲和变形之美传统的绘画形式是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所排斥的,他们追求对真理的表现,但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只不过是事物的表象而已,表现主义艺术家强调对情感的阐释和精神的解放。战争使人们加深了对痛苦的体会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深刻地表现出人内心最深最敏感的地方。,桥社的代表人物以赫尔特纳为代表,而蒙克则是桥社这个艺术团体的精神领袖,传统的学院派的思想不再束缚桥社进行艺术创作,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家追求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艺术家将当时人们内心恐惧和彷徨表现的淋漓尽致。[2]另一个团体蓝骑士则与之相对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和色彩的作用,蓝骑士的代表艺术家康定斯基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康定斯基采用抽象和抒情的艺术语言,忽略一切外部世界的外在形式,注重内在精神的表现从大体上看,表现主义艺术家似乎更多表现的是悲观的情绪。仿佛这种悲观主义是当时的主流。
二、表现主义形式的构成
表现形式对于一个艺术流派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对于德国表现主义,他们尝试对传统进行颠覆。大胆采用新材料,不再像之前的画派追求传统的客观描述,而是相反的探寻内心的诉求,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这种主观性的强调代表着时代的进步,这也是表现主义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康定斯基作为蓝骑士的领导人。有着宏达的信念,那就是创造一种能够帮助人们脱离错误价值观,恢复旺盛的精神力量的艺术。[3]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康定斯基运用各种视觉元素的排列组合交织产生的美妙合唱,到了后期已经转为非写实的绘画,抽象的表达是如此的强烈,主题在一幅画作的地位居于次要地位,视觉表达变得异常重要,节奏韵律都使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热情,同时代的艺术家也接受了这种表现,如蒙克的代表作《呐喊》和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作品的表现力都异常强烈,表现力在艺术史上达到了从没有过的高峰。
三、德国表现主义的形式特点
个性特征强烈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想要表达情感和观点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一般来讲生动带有棱角的简化形象和醒目粗糙的表面是他们肖像作品的特征,这种画法为作品增添了感情上的力度。虽然艺术家属于一个大的艺术的流派,但是个人风格依然明显,人生而自带风格,不同的艺术家运用自己的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凯尔希纳就是其中的一位。凯尔希纳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马戏团的骑士》是他的代表作品,作品体现出了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曲线的运用加大了画面的张力,桥社画家施密特·罗特卢夫在其作品《戴单眼镜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画家厚重结实的轮廓线条,高纯度的色块运用和对比,整个人物神态看似傲慢不羁,画面中冲突和对比,产生了非常震撼的艺术效果,简洁粗放的画风和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人畅快淋漓之感。[4]而另一位桥社大将克尔赫纳在其作品《街道,柏林》则带给观众另一种视觉感受,拥挤的人群,拉长的人物形象,以及反复运用的斜对角线共同营造一股生机蓬勃的都市氛围。所有的形式表达都提升了情绪的张力。而康定斯基则更加干脆,绘画已不再具备写实性的主题,作品《蓝山》中的视觉元素是如此的强烈,在这种效果下绘画的主题已经屈居次要地位。这些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无不体现出表现主义个性强烈的特征。
四、结语
运用各种形式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而非客观描述,表现主义最终将视觉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如康定斯基所言的那样:一旦熬过了绘画的瓶颈期,就会迎来一个精神至上的新时代,而艺术最终会为现代社会带来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
參考文献
[1]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刘润生著.美术欣赏[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德)保尔·福格特著.刘玉民译.20世纪德国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1
[4]弗兰克著.视觉艺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