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邻里交流空间探析

2018-07-23吴玉敏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社区

摘 要:从景观功能空间的角度促进邻里关系密切发展,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区邻里交流淡化的角度出发,对社区景观功能空间进行深度剖析,对链接社区居民交流空间的营造和设计手法进行探索研究,主要帮助人们改善居住环境,更易于深度建立邻里关系。

关键词:邻里关系;社区;活动交流场地;人的交往

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通勤时间长,导致人们对生活倦怠感的增加,加上互联网的发展、海量的信息环境,导致人们的休闲时间压缩,人与人的交往淡化,邻里之间陌生感增生、关系冷漠,相互之间来往的可能性比较小。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比较大,反之,人的行为也直接决定环境是否持续发展。不同的景观空间造就不同氛围感受,作用于不同的生活体验[1]。

社区空间在满足人们日常活动的同时,对于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链接、重塑邻里关系、增加邻里之间的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环境内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链接有着自身特点,通常表现为:

1.伴随性:社区环境中,居民每天的日常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比如工作日上下班路上、周末全家出行活动途中、早晨慢跑锻炼、饭后休闲散步等过程中,很难界定居民哪一种特定行为属于交往活动,因为类似上述活动其实不属于独立活动形式,在其过程中连带着其他的主体活动开展,具有伴随的特点。

2.随意性:社区中人与人的交往与其他空间不同,比如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人群大部分是目的性活动,而社区环境中的活动伴随着时间、地点以及遇到的邻居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它不需要提前准备、盛装打扮、恪守礼节等,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邻里之间见面聊聊天、拉拉家常等,或者进行一些大家共同感興趣的活动,例如广场舞、喝茶、下棋、艺术沙龙等等,这种交往活动一般比较放松自在、有较大的随意性。

3.随时性:以上论述的两个特点说明社区范围内人的活动不可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邻里之间在社区内偶遇打声招呼,散步时老人之间互相寒暄等活动都是临时发生的,对于场地条件、时间地点等没有可选择性,因此它具有偶发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活动具备随时性的特点[2]。

根据人的心理对空间感受的不同,我们将影响邻里交往的环境空间划分为两个层次:

1.追寻社区居民日常行为模式的流线系统

居民从进入社区门廊回到家中,从走出家门到活动空间,所以的行为都是遵循轨迹的。社区科学设计交通流线系统,在快速引导居民归家的同时,可以将沿途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纳入视线内,同时又有效链接了各种功能性交流空间,科学的流线设计在大的交通框架中直接决定了各功能空间的次序和形态,其是否规范合理将直接影响人们使用。景观设计中要明确各个层次的交通流线的特点、规律和功能需求,进行整体的、深入的、合理化的分析研究,科学化的规划设计,以达到景观布局空间舒适惬意、便捷高效、更加人性化的目的。

2.影响社区邻里交流的流线系统

(1)归家流线

通过人车分流提升交通安全性,道路由直线变曲线、设备路障等可有效减缓社区内车行速度,更好的保障社区人们活动安全。归家流线是最主要的社区景观流线,理性的考虑距离最短的归家线路,满足硬性交通的需求,流线范围内居民互动联系半径范围较广,但联系非常薄弱[1]。

(2)散步流线

散步流线一般供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舒适惬意、休闲放松的主要场所,居民进行户外散步活动的原因之一就是邻里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消除独居人群的孤独感。而在散步道设计一些适于休息和便于交往的静态活动区是必要的,可以满足居民交流时需要满足短暂的停顿场所。

3.满足社区居民活动交流的户外场地

社区中景观空间根据其承载的功能分为很多类型,而社区中交往空间与其他功能空间属性是一致的,交往空间不能脱离景观系统单独存在,他是一个承载多种功能的弹性空间,其场地设计具备以下要求:

场地要满足安全需求

一般人的安全感源于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两个方面,首先保障活动场所的安全,比如小品坐凳有没有锋利的锐角、幼儿活动场地的有没有视觉死角等会直接影响居民对安全度的考虑,只有消除隐患,人才可以放心的在场地里活动、停留。

活动场地的功能布局要合理

首先要分析未来在此场地活动的人群,对其活动方式做研究,同时考虑服务半径,做到片区功能场地服务半径可以覆盖周边居住的人群,可以让居民以最短的距离到达活动场地,是否快速便捷的达到直接影响场地的使用率。

4.交往场所要有必要的设备设施

功能场地内各种坐凳、廊架、活动器械等要结合场地的实用性进行设置,可以为参与其中的居民进行活动交流创造先决条件。

丰富空间布局从感官直接上影响参与活动的人群,从而使他们放慢节奏,在此区域中的停留、休憩、游戏等。促进居民交流的画外场地主要有以下三类空间:

(1)集中绿地活动空间——面状空间

集中绿地活动空间是指在一个社区内,建筑组团之间有一处或几处作为社区民居交流活动的场地,一般情况下位于组团核心位置,如中心广场、水景等。其特点是占地面积较大,可容纳的活动人数较多,功能复合的场地。对于集中型活动场地,考虑活动场地的布局空间,营造邻里之间容易产生对话的空间,同时易于深度交流,其空间特点具有共享性 [3]。

集中绿地活动空间在满足人体工程学和交际心理学的尺度基础上,功能空间尺度和设计元素需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以便于适当布置,空间相对完整,满足人群集中交流,静态景观元素比重高于动态景观元素,适度摆放室外家具,给人的停留创造充分条件。

(2)宅间组团花园——片状活动空间

宅间组团花园一般位于社区居民楼之间或居民楼入口区域,是社区居民每天出行的必经之处,地理区位占优势,使用方便,组团花园对于居民属于半私有性质带来的领属感,使得大多数居民更倾向于使用宅间组团绿地,因此是邻里交往活动最集中和密集的场地。

设计通过景观手法改造环境弊端,提升居民对户外空间的信任度。通过植物组团合理搭配搭配、服务设施成系统、灯光亮化提升夜间安全照明等提升社区安全性。但在此空间内,除去一些可供居民使用的小场地及景观小品外,更多的需要靠邻里之间自发性的沟通来营造氛围。在此发生的邻里互动范围较小,但联系紧密,更易于深度交流,邻里感强。其空间特具有便捷性。

链接邻里关系热度最大的空间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的场地:

a.健身运动场地

开发供中、青年人群使用的进行一定体育活动的竞技场所,考虑充分日照,考虑噪音问题,避免离住宅过近,考虑一定的隔音措施。针对不同功能场地考虑相应的设备设施,促进多重交往达成。

b.儿童活动场地

儿童对促进邻里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具备引爆话题性的作用,快速促进邻里之间的深度交流,邻里相互之间容易产生信任感。因此,社区建设要充分重视儿童活动场地的配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相应的场地,低龄幼童需要配备成人看护区,大龄儿童可以考虑冒险性、探索性的的活动设施。场地应就近住宅布置,考虑日照和成年人看护区,是邻里之间便于多次深度交流的场所之一。

(3)景观均好的界面空间——带状活动空间

社区景观中为提升整体生态格局,入户巷道的景观空间打造也及其重要。入户巷道链接社区内组团住宅建筑,并通过绿地、铺装等延伸到各组建筑入户,做到家家户户景观均质,营造邻里和谐的氛围感。在此发生的邻里互动联系范围较小,但联系较为紧密,“邻里”感相對较强。其空间特点具有私密性[3]。

半私密性空间设计多通过地形高差、植物群落围合出相对私密、相对独立的交流空间,保证适用人群的长时间停留。此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类型的场地表现为:

a.芳香花园

宅间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可设计成芳香园,以草药植物和芳香植物为主题,可组织分配给社区居民管理,吸引居民户外劳作,易于在互动中形成质朴的邻里关系。

b.精神娱乐场地

借助架空层空间设置小型社区书吧、咖啡吧等,提升社区居民精神空间,同时针对中年人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等特点,居民可自发性的阻止社区沙龙,促进他们参与社区活动。

社区作为居民的生活载体,承载居民的喜怒哀乐,是健康生活的环境基础,社区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居民的日常出行、休闲活动、生态氛围等,它已经无形中参与到到邻里关系的搭建,淡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使居民间的关系链接达到新的热度。

参考文献

[1]《现代社区户外空间中的邻里交往》学术期刊《中外建筑》2007年1期

[2]《激发社区活力,创造邻里交往的良好街道空间——城市郊区开放住宅的街道空间研究》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发展社区交往是建设幸福社区的重要任务》 学术期刊 《唯实》2010年12期

作者简介

吴玉敏(1988),女,安徽宿州市萧县人,民族: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社区中的交流空间,单位:上海朗道景观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单位:上海朗道景观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社区
影像社区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邻里关系的建构分析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招好棋
破除隔阂人与人的新族群关系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温州卷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