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探究

2018-07-23许慧艳吕聪敏

健康大视野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

许慧艳 吕聪敏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6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血压控制率及心理指标。结果: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抑郁、焦虑及精神症状总得分均低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率,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关键词】门诊原发性高血压;心理干预;血压控制率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56-0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因素与血压的升高密切相关[1],重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3]。但临床上大多只重视在药物治疗,忽略了心理治疗,本研究将心理治疗引入到门诊的常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最终完成随访的有162例。其中男66例,女96例,平均5406±940岁。 纳入标准:均符合WHO EH诊断及分级标准及年龄35~70岁;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

12评价指标生理指标:复诊的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后血压值(有效: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或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超过10mmHg);心理指标:根据综合诊疗模式评估问卷表进行心理测评。

13研究方法患者就诊时,将符合入组标注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根据《患者综合评估记录表》对两组进行心理指标测评,标记出阳性指标;对照组例行常规治疗,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

由心理师针对阳性指标提供给患者宣泄、表达、释放不良情绪的途径,对主动提及的生活事件给与关注和劝解、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1个月后复诊,对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再次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 来表示;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血压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干预后,两组血压均较前降低,干预组的降压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5),见表1。

22两组心理状况测评结果比较干预前两组心理指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的抑郁、焦虑、心理状况总得分差异显著(P<0 05),干预组各项得分中抑郁、焦虑、心理状况总得分较干预前差异显著(P<0 05)。见表2。

3讨论

31血压的改善情况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血压控制率较对照组升高。由此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焦虑、紧张、愤怒等情绪常成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其使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增加,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β受体,增加心排出量和外周动脉阻力,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发生。既往研究显示长期反复的紧张、恐惧、愤怒等负性情绪,可引起下丘脑功能紊乱,血管收缩运动神经活动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排血量增加,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血流阻力增加,出现血压升高;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加, 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增加,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垂体加压素分泌增多,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水钠潴留,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4-5]。本研究通过对干预组的阳性理指标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干预,使患者增强了抵御疾病的能力,消除了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调整了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了交感神经的张力,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32心理指标的改善情况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精神症状总得分较对照组降低;由此表明,心理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的症状。既往研究运用SF-36量表对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进行测评,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除了生理功能和疼痛感外,其他有关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7大指标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6]。本研究通过对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有效缓解了患者焦虑、抑郁方面的情绪,改善了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张理义, 严进, 刘超. 临床心理学(第三版)[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100

[2]马丽珍, 柴海云, 廖淑梅. 社區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0, 29(5):432-435

[3 ]Michal M, Wiltink J, Lackner K, et al.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with depression in the community: results from the Gutenberg Health Study[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3, 31(5):893

[4]张建, 华琦. 高血压病个体化治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5]Vingerhoets A J J M, Ratliff-Crain J, Jabaaij L, et al. Self-reported stressors, symptom complaints and psychobiological functioning I: Cardiovascular stress reactivity[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96, 40(2):177-190

[6]王家良, 康德英, 洪旗,等. 高血压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价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1999, 79(8):599-602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相关主体培训研究
人文护理对“三无”精神病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