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格框架要素论》
2018-07-23
入选理由 从国家资格框架的基础理论问题入手,明晰国家资格框架及基本功能,系统论述国家资格框架的硬要素与软要素,为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提供理论借鉴。
作 者 肖凤翔,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小华,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出 处《教育研究》,2017-07
主要观点 文中指出,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均逐步建立起了适应本国需要的资格框架体系。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90 年代就形成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面对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脱节、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隔离,以及不同学习成果之间难以互认的困境,现有的制度和措施已经不能适应,必须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才可能应对目前的诸多问题。可喜的是,国家资格框架建设已被列入国家的议事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国内学者主要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资格框架提出了诸多建议,可是,国家资格框架究竟要框住什么?即国家资格框架中所涉及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清晰。毫无疑问,这是国家资格框架的基础理论问题,如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国家资格框架开发和实施的进程。
文中强调,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国家资格框架呈现出多样性,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国家资格框架模式。“很多国家似乎都受其他国家对资格框架所作出声明的影响,而不是资格框架自身已被证实的情况,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我们不能直接从某个现成的国家资格框架出发来确定资格框架的内容,而要面向国家资格框架本身,把它当作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它的要素、层次、结构、功能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