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2018-07-23
入选理由 以揭示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按照历史朝代阶段划分及其职业教育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的论述安排章节和内容。立足历史文献资料,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挖掘”与“整理”,呈现出职业教育思想发生发展的脉络。
著 者 赵建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路宝利,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出 处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06
主要观点 书中认为,当前,人们对我国职业教育起源的认识观点并不统一。造成认识观点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职业教育”的定义是基于词源属性还是基于其本质属性。基于词源属性来定义职业教育,是狭义的职业教育,是从欧美国家的学制系统中“嫁接”过来的。在我国的清末废科学、兴新式学堂的历史条件下,最早出现在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钦定学堂章程》中的“高等学堂外,得附设农、工、商、医高等实业学堂”应属此列。
书中指出,基于本质属性来定义职业教育,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应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劳动教育属性。职业教育产生的前提是生产领域的细分和社会职业的分工。大约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生产经济与攫取经济的分离。具体而言,就是采集、渔猎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这是原始社会发生的一场社会经济革命,于是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最初分工。正是人类社会有了分工才有了不同的职业,有了不同的职业才出现了职业性的教育,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毫无疑问,人类社会最初的这种职业教育,只能看作原始的职业性教育,属于广义的职业教育的范畴。它不是出于教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变化与任务分工而产生的狭义的职业教育,更不同于伴随近代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的专业职业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