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2018-07-22包思榕
包思榕
摘 要:语文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艺术性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过程。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并以语文学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好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培养健全良好人格。文章从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视角,来探索如何有效构建与运用教学策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学习感悟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学以致用促进实践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语文素养强调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涵盖了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甚至还包涵着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内容。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从中,我们认识到,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下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的策略和方法,提一些自己的肤浅的认识。
一、巧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能够让我们对一些事物产生好奇,并因为这种好奇而去深入探索求知。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对开拓学生大脑,展开想象,激发学习情趣,提升智慧有着独特之处。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注意力易分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学生,而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积极尝试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加强学习兴趣。
例如,在《凡卡》教学中,教师就充分利用了音乐和图画的奇妙情境來渲染课堂情境,通过音乐精短绝妙的词和旋律、节奏等的融合,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并将其听者带入音乐的意境之中,又利用绘画描绘出自己在理解这篇文章后自己所想的画面,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思索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产生共鸣。又如,在《日月潭的传说》课文教学时,首先,教师就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了日月潭秀丽风光的Flash课件,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出示了相应图片,如清晨时日月潭的点点灯光,中午时日月潭的清晰或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这样,通过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使文中所描写的日月潭的优美意境真实展现在了学生眼前,降低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难度,同时,美轮美奂的景色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对文本的学习中。可见,教师通过优化创设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寓学于乐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实效,增添对学生的人文性关怀,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培育。
二、优化指导阅读学习,增强理解感悟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教师要促进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能使人聪明,令人巧慧”、“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等都强调了指导阅读的重要教学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中,“读”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学生的阅读指导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逐步教会他们如何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通读懂教材文本,并且在读中注重积累、培养语感、提升感悟能力,不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情感。如,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阅读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来确定音调和情感,大声朗读课文,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主掌握学习的人。为了渲染气氛,教师特地为课文配上音乐,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思念家人时的那种悲痛与无奈的心情。在此,借音乐感染着学生的情感,他们很快进入了王维的情感世界,极富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的结果。这不仅训练了小学生的阅读技能,而且帮助他们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强相应的感悟能力。
三、巧妙指引主动质疑,培育学习思维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指导学习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重视引导小学生“学而思、思而疑”,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多说,将之作为培养学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中,引导学生阅读掌握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的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接着,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开展个体阅读和小组探究活动,学生从中感受到汉语的句式是富有变化的,进而得出一个句子的意思可以用许多句式表现,这既对学生进行了句子多变性的训练,也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四、力促养成学以致用,活化学习实践创新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宽广的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也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育素养提供了多种实现途径。所以,“实践与创新”是学生核心素养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必然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师积极从实践活动结果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小学生在组词方面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考察出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题目的准确把握能力、概括能力等,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践创新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观察,而且还能把语文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断提升学以致用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五、总结
语文教学不仅只为了获得一些语文知识、技能和能力,而且要指向学习者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有效生成与提升。语文教学必须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素养培育活动,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应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应是我们教师持续努力的方向。教师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勤于探索和总结开展学科素养培养的最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子彪.浅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
[2]康泉.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与评价,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