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为中心”思品课堂注入清新的“活水”
2018-07-21朱莉艳
朱莉艳
摘 要:本文以社会热点与思品教材整合为切入点,从开发意义、课堂实践、应用策略三个方面展开阐述,立足学生学情,整合社会热点,开发时效的思品课堂教材,从而做到教材为“学为中心”的课堂服务。
关键词:社会热点整合 开发意义 课堂实践 应用策略
引言
“学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要让学生的“学”真正学起来,也必然要追溯教的源头——教师“教”结构的思考。笔者认为,立足学生学情,整合社会热点,开发时效思品课堂教材,必能为“学为中心”的思品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的“活水”。
一、思想品德教材与社会热点整合的开发意义
新课标要求教材的编写,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活泼生动的呈现方式”。这些要求决定了我们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世界有机融合,在体现出学科独立的理论体系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应变机制,即建立包含硬教材”和“软教材”共行的“双轨制”教材体系。
“硬教材”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或经典性的内容,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常规教材、基础教材。而新课标要求中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就是“软教材”。此类内容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反映最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及国内外大事,每学期或每学年变换一次。利用学生对社会充满好奇的心理,思品教师在对社会热点的分析讨论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锻炼和提高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
二、思想品德教材与社会热点整合的课堂实践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社会热点,我们在实践中结合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灵活巧妙应用。
1.热点导入,激趣课堂
利用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机遇与挑战》这一课时,当时恰逢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就巧用这一新闻事例以及新世纪我们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数据资料导入新课。学生在包含对国家无限热爱的激情中,在一组组鲜明对比的数据中感受中国的成就。
2.创设情境,活化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引入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来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如身临其境,情绪高涨。八年级的学生大多保持着单纯善良的秉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常常会受到外来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比如江歌案。在学习粤教版八上思品《与人为善》时,我大胆选取社会热点为补充教材,设置问题情境,激起本课矛盾——“善良有时候没有快乐,甚至还会受伤”,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情感驱动下,学生主动投入的那种“力”使课堂沸腾活力无限。
3.热点研讨,培养意识
通过社会热点的引用与整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社会环境及其周围事件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
学习“犯罪”这一知识点时,我引入社会热点:中国式过马路。围绕这个当下热门又颇具争议的生活素材,创设律师团研讨案例的情境,请学生运用知识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来分析判断。
在对社会生活事件分析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而社会热点材料的引入,大大增强了课堂的真实感,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思想品德教材与社会热点整合的应用策略
1.平时关注,发现热点——基础环节
社会热点教学应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发现热点。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取各种信息。面对如此纷繁混杂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社会洞察力,及时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发展的热点信息。
2.课前研究,选择热点——重要环节。
对社会热点、时代焦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选择和应用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社会热点选择的正面性。思想品德教师运用时事热点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多用正面、积极的事例激励学生。如果教师上课时总是大谈消极现象,这对于是非判断、分析能力尚有欠缺的初中容易产生错觉,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2]
第二,注意社会热点选择的贴近性、时效性。思想品德教师除运用国内外重大事件外,要积极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力求在时间上接近學生,在情节上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活例、有新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理解。
第三,注意社会热点选择的生成性。不少的思想品德课堂中,社会热点自然而真切生成。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课堂,及时把握,抓住学生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亮点,加以运用。
思想品德教师应努力将课本的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整合起来,把大社会融入小课堂,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更是“学为中心”的要求。事实证明,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不断挖掘教材,进行导学、导疑,做到深入浅出,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才能真正落实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为中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
[2] 沈秀萍.《社会热点问题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