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策略
2018-07-21郑咏梅
郑咏梅
摘 要:每个人对自己国家与民族都保持着热爱之情,我们热爱这个国家,更加热爱这个国家的文化。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深深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新时期,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承担起责任与义务。本文将浅析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与培养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道德素养、道德品质的提升,发展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情感。
关键词:小学教学 传统文化 教育教学 价值与策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神,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潜移默化的而影响了炎黄子孙的民族特征。当前,网络文化、西方文化、快餐文化盛行,小学生了解圣诞节、米老鼠、唐老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非常的少,对国家、民族、集体缺少热爱的情感,大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礼貌环节、自制能力不强。传统文化的基础与发扬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小学教育教学要重视这一问题,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加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教育人、影响人,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修养的培养,古代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修身齐家的名言警句,对学生的综合进步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儒家幼儿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包含着大量的知识,著名人物、天文地理、风俗礼仪、婚丧嫁娶等等,是经典的启蒙读物,对启蒙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等,重视心理与道德的启迪。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思想品质,对学生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等精神,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子清不息、不屈不挠,主动承担,任何东西都能够承载下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多国家的责任与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三)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的文化知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传统文化,阅读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阅读到更多的书籍,完善学生的心灵,传统文化更加具有深度与内涵,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阅读更多的书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才会具有更高的文化修养。
二、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熏陶和影响,体现启蒙性
教育教学研究表明,1—13岁是幼儿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作为儿童学习读物,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学习《弟子规》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内容,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在学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时候,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干而知新,对父母有孝道。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有很多实例,父母呼唤我们;父母让我们帮忙做事;你是怎样做的?请小朋友自己去思考: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常常见到一些孩子,自己玩的很开心。父母让其帮助做一点家务,他马上说我还要写作业呢!找借口不去做事。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小朋友还嫌家长罗嗦,不高兴听批评。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故意惹父母生气。这些现象都是不对的。父母抚养我们花费了很多辛苦,从小把我们养大,我们要用心去体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挂在嘴上,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是远远不够的!要落实到行动上,就要从生活小事做起。不要以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愿!并且为学生布置作业:今天回家吃饭时为母亲盛一碗饭,或者为父亲倒一杯水。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摆放碗筷、洗碗、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洗衣服、晾衣服、打扫房间。浇花、买菜、学做饭。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脚水。可以根据情况任选一样来做。
(二)注重诵读感悟,品味经典之韵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经典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写生去熟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入经典,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章,对学生形成进行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去大概阅读一下《论语》,感受论语中的厚德载物、仁爱、诚信、尊重、和谐等等,这样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提升。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次活动课程,对阅读到的名著进行赏析,一起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三字经》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言简意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有利于小学的学习,《三字经》作为启蒙教材,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三字经》的学习是必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律感,一点点的吟诵,采取泛读、合读、自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魅力,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
(三)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中渗透传统文化,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资源与传说,这些节日中反应出来的是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对节气的崇拜等等,例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小学教学中,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索每个节日的来源,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表达对节日的看法,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想象如何继承这些传统文化。例如,清明节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传统文化习俗,找出一些清明节的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细节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爱国情感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作为小学教师,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转变教学理念,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玮.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龚莉娟.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沈春芳.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