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对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2018-07-21孙连波
孙连波
摘 要: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
二、核心素养下对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一)创境引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去认真的学习和钻研。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有趣的“引入”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
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就做得很认真、做得很高兴。因此,课堂教学中,有趣的导入直接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感知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趣”探究巧妙的将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手势表演带动学生学习理解,一会让学生扮演两只脚的鸡,一会让学生扮演四只脚的兔,学生听着新奇学起来有兴趣,而且每个学生都学的其乐融融,“趣”味十足。将知识点的凑数法、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和假设全是兔)、画图法、列式法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于课堂之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从简单的例题入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有意识地指名上台板演,引出凑数法、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和假设全是兔)、画图法、列式法。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教师提出的假设法中进行知识的探究,“假设全是兔”就说成“鸡再长脚”,“假设全是鸡”就说成“兔子立正法”,形象又诙谐的比喻让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探究。
(三)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围绕“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研究,并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
(四)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键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學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四年级《租船问题》中,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然后提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是学生们在生活能预料到的。所以先让学生小组思考、讨论解决的策略。学生根据信息,知道了一共32人,小船每次24元,限乘4人,大船每次30元,限乘6人,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学生借助之前已有的经验,都会认为用大船比较划算。这时,适时的提出质疑会给学生更多是知识挑战:为什么说都用大船划算?而不都用小船呢?这样,引发学生比较两种船坐满人之后,每种船人均应负担钱数:大船30÷6=5(元),小船24÷4=6(元),所以用大船比较便宜。
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这样做,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同时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语
创新的社会时代,呼唤着创新的人才!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毛海霞.核心素养下对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未来英才,2017(16).
[2]谭惠明.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讨[J].都市家教月刊,2017(11):107-107.
[3]翁清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9).
[4]曹敏.小学数学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2):107-107.
[5]罗树彬.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