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动的德育故事飞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2018-07-21邓汉秀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学习动机

爱听美妙的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不仅儿童,其实在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通过富有德育功能和哲理故事的渗透、引导,可以影响人的德性和促使人们对真、善、美的情感追求。

我从课堂中摘取几朵浪花来感受德育故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的种种乐趣吧!

一、用德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教材读本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时出现与现实生活和社會变化脱节的情况。而且从写作的内容来看,枯燥而“说教”的成分依然不可避免。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取单纯的“道德教化”,学生势必不喜欢,效果也不会很佳。因此,如果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与时俱进的富含哲理的德育故事,既可感动学生,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在教育学生感恩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的最新的真实故事:胡洁是我班乖巧的女孩,父母离异,去年爷爷因肺癌去世。父亲因酗酒打人与家人决裂而长期流浪在外。只有年迈的奶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2017年6月,奶奶突感身体不舒服,被医院确诊为脑瘤。手术所需高昂的医疗费压得这个贫困的家庭踹不过气来。十一岁胡洁的一篇作文《救救奶奶》在学校热传,其中一句“把我卖了吧,换钱给奶奶治病。”催人泪下,且深深地刺痛着大家的心。故事讲完后,我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人说:“胡洁很懂事,明白事理,有感恩之心。”有人说:“胡洁热爱自己的奶奶,是孝敬老人的表现。”这时我趁机说:“同学们说得很对,胡洁的做法体现了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孝敬老人呢?”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完全不同于空泛的说教与灌输。

二、用德育故事打动人心,再让孩子们付诸于行动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抓住要点。对于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若一味硬性灌输,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倒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厌学。面对一些在现实中很难践行的大道理,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利用一些德育故事,甚至借助现代媒体演示,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从故事中领悟所蕴涵的观点或道理,从而达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或者提振精神、激发斗志的目的。

针对学生学习不够努力的现象,跟学生讲学习动机,不但让六年级学生云里雾里,教师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简而言之,“学习动机”指的就是推动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又称“学习动力”,新课开始时,教师便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本校王善蓉老师的女儿王琳溪自小立下了宏伟目标,与2016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入校时,当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大一新鲜人”的迷茫中时,她已经确定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说:“我从大一时就决定要出国留学,所以大学四年从来没有逃过课。”除了在校努力用功外,王琳溪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视野、锻炼能力。正是由于及早确立了目标,树立了正确的学习动机。视频展示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王琳溪努力学习的动机有哪些?(2)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学习动机?

通过这个励志故事,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也对学习动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相信在以后生活中,学生一定能正确认识和自觉培养自己的学习动机——这就是德育故事的魅力所在。

三、借德育故事总结新课,升华学习主题

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起伏跌宕的“高潮”,还要有余味无穷的“终曲”,让课堂教学布局更合理、结构更完美。为此,除了运用一些充满韵味的名言警句或“记者采访”的手法外,还可以运用耐人寻味的德育故事,酿造学习的韵味,达到“绕梁三日”、发人深省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促使学生知行统一,见诸行动。如此结尾,使课堂效果余味无穷,投射着德育和情感的内化功能,升华了教学主题。

四、巧引德育故事,筑牢人生信仰

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都有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等电视节目中的典型人物,他们的优秀事迹给予我们许多感动和力量。

我就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诸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等节目中感人至深的励志人物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以这些典型人物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奋发向上,执着有为,顽强拼搏,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熠熠生辉。

五、连载德育故事,整合教学资源

用故事连载的形式整合分散的教学内容,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特别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核心目标。也就是用一个典型故事(事例、案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这种“一例到底”的教学手法,既显得故事真实可信,又使教学内容富有立体感。

在引导学生学习六年级为了让孩子们有自我保护意识,我以班上学生黄鸿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所遇到的一系列遭遇,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等四种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有机地“串联”起来,达到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强化学生法治精神的立体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德”与“法”的鲜活教育。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适时、适当且有针对性地运用德育故事,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更深刻、更持久。同时,还可以锻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爱国诚信、遵纪守法、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作者简介:邓汉秀(1975.11-)女,汉族,四川泸县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为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努力创设温馨氛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总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轻松学到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做人。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学习动机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