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分析
2018-07-21蔡清源陈锦珍
蔡清源,陈锦珍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超声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子宫平滑肌肉瘤(LMS)较为罕见,属于子宫肉瘤的一种类型,约占子宫肉瘤的63.2%[1],可原发于子宫平滑肌,约2/3来源于平滑肌瘤的恶变。好发于更年期与绝经期。临床及超声诊断均困难,容易误诊。本文收集我院超声误诊的5例LMS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声像图表现并分析其误诊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2月—2015年8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例 LMS,均为女性,年龄 49~57 岁,平均(53.8±4.4)岁。
1.2 仪器和方法
采用GE 730等超声诊断仪。被检查者憋尿或排尿后,取仰卧位,对子宫及双侧附件进行多切面扫查。观察子宫内部回声并检查有无肿块,发现肿块后观察其超声表现,包块肿块数目、大小、形态、边界、有无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侧方声影;内部血流信号的多少、形态及动脉血流阻力指数。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表现
5例LMS患者中,均可扪及子宫增大或者腹盆腔包块,基本伴有间歇性下腹痛伴急性发作。2例以月经量增多求诊我院。病程4月~14年。
2.2 超声表现
5例患者中,1例超声检查未能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诊断子宫弥漫性病变。4例发现肿物,肿物直径6.5~21.5 cm,平均(13.2±7.3)cm。根据病变部位分为盆腔包块型(3例,病变主要位于浆膜外,子宫显示不清);宫壁型(2例,病变主要位于子宫肌壁,单发病灶及多发病灶各1例)(图1)。
5例LMS中4例超声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肿物;1例萎缩子宫增大,实质回声不均,肌层与内膜分界模糊,血流信号增多,未见明显肿物声像。5例中子宫形态不清为3例盆腔包块型,其中2例肿物直径分别约17.2 cm及21.5 cm;1例为多发肿物,最大肿物直径也达6.5 cm。在4例发现肿物的LMS中肿物边界均不清,且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物大者可伴有无回声区,肿物内部均可探及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I)0.33~0.53(图2)。术前超声诊断为黏膜下肌瘤1例;子宫弥漫性病变1例;性质待定3例,其中1例超过21.5 cm,考虑为卵巢来源。超声误诊率100%。
图1 盆腔包块型及宫壁型子宫平滑肌肉瘤图像对比。图1a:盆腔包块型子宫平滑肌肉瘤,盆腔探及巨大低回声肿物,边界欠清,回声不均;盆腔内未见正常子宫。图1b:宫壁型子宫平滑肌肉瘤,宫区探及多发低回声肿物,边界清楚,回声欠均。图2 盆腔包块型子宫平滑肌肉瘤肿块内部探及低速低阻血流频谱,RI 0.48。Figure 1.A comparison of pelvic LMS sonograms and myometrial LMS sonograms.Figure 1a:The pelvic LMS sonograms shows a large hypoechoic mass with a border clear and inhomogenous internal echoes and no normal uterus can be seen.Figure 1b:The myometrial LMS sonograms shows multiple uterine leiomyomas with an unclear border and inhomogenous internal echoes.Figure 2.Blood spectrum morphology of the pelvic LMS shows low-resistance and low-flow velocity with RI 0.48.
2.3 手术结果
术中见肿物直径 4~46 cm,平均(18.8±17.8)cm。5 例均浸润周围子宫肌层,1例突破子宫浆膜层。
2.4 病理结果
5例LMS均伴广泛出血坏死;低级别LMS 1例。合并内膜增生2例,内膜息肉1例,内膜萎缩3例。
3 讨论
LMS主要来源于子宫肌层的平滑肌细胞,可单独存在或与子宫肌瘤并存,是最常见的子宫肉瘤,易远处转移及复发。理论上,LM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LMS发自子宫肌壁或肌壁见血管壁的平滑肌组织。LMS临床较罕见,多发生于更年期与绝经期妇女;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3.8±4.4)岁,与曹泽毅报道相近[2]。LMS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下腹疼痛、腹部肿块及伴随的压痛症状,术前诊断率低。
由于发病率低,既往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仅有散在数个个案报道[3-6],缺乏对LMS超声特点的汇总分析。LMS发生部位与超声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宫壁型LMS多可能为子宫平滑肌瘤恶变而来,超声极易误诊为子宫肌瘤,但CDFI可显示此类LMS内部散在短条状血流;当恶性程度高时,肿物突破子宫浆膜层,于肌壁间浸润生长,内膜线模糊,超声未见明显肿块。据统计子宫肌瘤约有0.5%恶变为肉瘤,在多发性肌瘤中可仅有个别肌瘤恶变[7]。盆腔包块型LMS多表现为盆腔巨大低回声团块,边界欠清,肿瘤内部变形坏死后,为散在的不规则液性暗区,团块内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此时超声医师多难以定性诊断,极易建议其他检查。
手术与病理结果显示,LMS肿物较大,发生变性坏死后,肿物内出现散在的不规则液性暗区,超声表现多为囊实混杂性占位。多发病例出现子宫形态失常,甚至无法探查到子宫回声。超声表现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显示,超声测量的LMS平均直径(13.2±7.3)小于手术及病理结果测量的LMS平均直径(18.8±17.8),本研究有病例肿物直径达46 cm,可能与病理结果显示LMS肿物呈侵袭性生长[8],并且肿物较大,超声检查肿物全貌显示不佳,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模糊有关。
据国外学者Murase分析[9],当肌瘤内有大片出血、坏死和/或肌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时,要警惕肌瘤恶变的可能,但对于原发还是肌瘤恶变尚无确切的诊断标准,又待于后续大样本量的研究。肿块内部探及血流信号,阻力指数为0.33~0.53,与Kurjak等研究结果相近[10],所以对于低阻血流信号的肿块应更倾向恶性病变。这对于子宫多发肌瘤声像病例,对每个病灶,尤其较大的病灶,进行独立、系统分析对排查平滑肌瘤内恶性征象有启发意义。由于LMS平均直径较大,且检查者对肿物病理及超声特点认识不足,造成本组LMS的误诊率达100%。由此可见对LMS的回声特点进行再分析,对内部血流RI再认识是提高LMS诊断率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对LMS超声表现进行初步归纳总结。宫壁型LMS超声表现:①子宫多发肌瘤声像;②部分病灶假包膜模糊,内部回声不均;③肿物内部探及低阻血流。盆腔包块型LMS超声表现:①肿物较大,形态不规则;②内部回声混杂;③肿物内部探及丰富低阻血流信号。由此可见,充分认识LMS的声像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对于提高超声医师对LM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