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18-07-20廖福耿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探析

廖福耿

【摘要】 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呈现出朝着史料教学发展的动向。在现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是教师一直以来采取的历史教学方式,可以说,史料的运用占据了历史教学半边天。中学历史考试对于知识点的考核,其实主要是针对学生对史料的记忆和认知,所以,史料的运用对于历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作用,也符合新课改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本篇文章主要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指导,希望能够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新课改 史料 中学历史教学 应用 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6-168-02

0

引言

中学历史课中运用史料,不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历史这门学科的生动性,还能真实的复现有关的历史事件,通过史料的引入,让学生完全了解历史,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中学历史教学,一直把史料的运用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理解史料,让他们收集历史事件的信息,完成对于该历史事件的分析。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中学历史知识,确保学生对乏味的历史事件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要认识到历史事件隐含的,想要传达给他们的思想。

一、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教师本身存在问题

1. 教师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中学历史教师使用史料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历史是以对过去的探索研究为立足点,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关注,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胸怀,才能达到分析历史知识的高度。另外,从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知识很渊博,但是却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史料学习中,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是很了解,教师自身对有关的教育理论还不熟悉,自身对于历史的认识还陷在框架中,始终徘徊,一直没法突破出来。有些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不牢,缺乏理解或者理解不够透彻。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化的概念分不清,当出现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这样的判断出现时,不能快速做出判断,更有甚者对于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讲不清。部分历史教师重视史料的学习,在历史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但是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一般,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导致史料教学重新回到了知识灌输的传统道路上,进而形成史料教学的课堂犹如一盘散沙,学生没办法从这些史料中获取历史知识。

2. 部分教师师德不高

历史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师德。对于历史教学,教师必须具备客观公正的心,要勇于说实话,坚定论从史出的观点。用史料教学,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史料的学习,要实事求是的揭露历史本来的面目。教师品质高尚与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教师在史料教学是,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建立起求实求真的历史探究心理。但是在现实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思想觉悟不够高,对史料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导致在进行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肤浅的观点,史料充当起教材原有结论的“影子”。

(二)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盲目使用

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的效果显而易见,所以有些历史教师就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史料,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史料教学是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的,并不是适合每堂历史课。所以在进行史料教学前,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收集与之相关的史料,对于大量的史料,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最后把筛选好的史料串联起来,完成整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工作。事实是,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无法腾出大量时间进行史料的筛选和串联,导致史料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些教师响应新课改史料教学的号召,大量的使用史料教学,即使选取的史料和教学目标不相关,也盲目的使用史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做法。

(三)部分史料缺乏真实性

高中历史课堂受篇幅和课时的限制,导致选取史料时也出现了局限性,教师想要让历史课堂教学变得高效,就需要自己收集史料,然后进行筛选,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符合教学目标的史料。所谓“审查审查”,就是要对资料进行审查,审查的进度,视资料的对错而定。在历史教学中,假如选取错误的史料,那么最后的结论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审查史料非常重要。比如在论坛上一篇关于“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文中涉及一位古希臘农民,通过对其政治身份分析,引出城邦小国。可是,这纯属虚构的情景,根本不能正确的反映历史,选取这种虚构的史料对于历史教学极为不利。

(四)学生史料自主探究能力弱

中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受这一大背景的影响,学生不会在史料的收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不会主动去搜索,历史课堂教师提供多少史料,学生只会学习教师收集的史料。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对于史料的存储和理解,不够深广和丰富,进而导致学生史料掌握情况差等。最近几年,流行“猜题押题”,造成多数学生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渐渐的脱离教材本身,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到教辅材料上面,懈怠基础知识的训练。

三、新课改下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学生兴趣为导向

史料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史料的热情,才能让史料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来设计教学环节。历史教师在导入课堂内容时,可以借助史料来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史料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全靠导入史料的效果来决定。在导入史料时,可以营造一定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充分的舞台来表现自我,在交流和争论中,识记重要的历史知识和结论。比如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英国近代史上的四位女王及其生平。然后提出相关的要求:第一学生快速阅读后,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说出四位女王统治时期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第二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女王,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位期間最引以为傲的大事。这两个直切要害的问题,能够快速把学生带入课堂,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让整堂课的重点、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3.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分析史料的兴趣。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展到课外,学习从个体行为发展为合作学习。比如在进行《鸦片战争》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圆明园的图片,另外,最好能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看一下圆明园的电子复原图,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同时,可以补充《西书中关于焚烧圆明园纪事》的材料,如此丰富的史料摆在面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那段屈辱虐心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侵略行径的痛恨,点燃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好奇心。

(二)以问题为导向

教师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有意为学生设计疑难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历史课教学更需如此。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鼓励学生、老师进行探讨。所以,在课堂要提倡学生随时提问。可以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有十分丰富的图文史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精炼的、针对性强的史料,这些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秦朝疆域图,体现了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依据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的史实,可以看出隐含的信息:秦朝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总结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设计相关问题,从而有效运用这一史料,建立起史料与教材的关系。

(四)使用原始史料,确保史料的真实性

历史教师在筛选史料时,一定要确保其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千万不能断章取义,扭曲历史事实。假如在历史教学中使用了错误的史料,会与历史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让历史教学变得不在科学。所以要求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是,一定要花费时间,进行求证和辨别,保证教学中用到的史料是真实的。需要提出的是,教师最好对用到的史料进行标记,写明史料的作者信息和出处,方便学生课后查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史料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让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性在历史课中得到发挥和释放,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建立起历史思维模式。所以,历史教师要改变说教的教学方式,把史料灵活的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尚伦岳.新课改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孙玉美.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潘连.浅谈新课改下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113-114.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探析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探析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