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活》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建议

2018-07-20林琼

关键词:文化生活教学反思高中政治

林琼

【摘要】 教学中要积极倡导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及时调整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并教师要和学生积极主动交流,积极给学生导向,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的反思与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6-071-01

0

我的《文化生活》教学已进行第三轮。第一轮感觉是一个先自我学习,再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生活,把握学科思维,落实学科主干知识的过程,即教教材的过程。第二轮教学明显感觉是一个反思教材教学,期待突破和实现提升的“反刍”过程,即用教材的过程。现在一些想法,整理下来,有助于进一步理性的指导教学计划,完善教与学过程。

1. 适时调整,《文化生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一

《文化生活》更突出育德树人的情感价值定位与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我越来越认为应适时调整,将《文化生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一,更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与生活需要。

“我想教会学生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困难完善自我。不只是书本知识或是自然奥秘,而是如何走好人生之旅。学会去辨别是非,找寻真理,从平凡的点滴中发掘美的韵律……我会全心全意,诠释品格、信心和幸福的真谛。”《教师的心愿》这首小诗初次与我相遇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是之后,我在与每届高一新生开学第一课时向学生朗诵的誓言。进入初三年级,多数学生就只有上课与考试了,而高一年级文理尚未分科,最繁重的课业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并没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有计划的体验与行动研究的时间、要求与能力准备。而此时身心进入迅速成长的时期,正迫切需求丰富的文体活动,正主动寻求精神发展的支持与动力。《经济生活》的主题是创造物质财富,《政治生活》的主题是维护根本利益,教学应侧重知识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养成。文化区别于经济、政治及其它学科,文化就是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教学更侧重情感价值的体验,思想灵魂的丰富。教材的学科概念、原理相对经济、政治而言少很多,又易懂。将《文化生活》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一,课堂相对淡化一些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的演练,更关注的是心灵的滋养、生命的感悟与内涵的丰富的过程,这无疑是真正的减负又增效。

2. 高屋建瓴,师生共同建构《文化生活》的立意与思维

首先,开学第一课《致同学们中》点明《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我认为当下有思想品质的生活是美好幸福生活的主要内容。开篇学习就需要用生动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越来越丰富,人们必然需要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对文化活动兴趣越来越浓厚,思想追求越来越需要提升。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使经济永续发展、民生更加殷实、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愿景在第九、十课要讲透,在开篇首先呈现,做好立意导引。

其次,导学与目录结合,引导学生透视教材思维,明确课程学习目标:第一单元了解当前丰富的文化生活现象,培养学生丰富文体活动、提高赏析水平的意识和能力。第二单元赏析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精品,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与作为。第三单元回看中华文化,感悟独特魅力,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发展的自覺与自信。第四单元透视当代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生活,辨识良莠,把握主流先进,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开篇中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有利于逐步落实且检查与反思。

3. 情感课堂,传播经典,导向主流价值,汇聚社会正能量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中学生普遍喜爱新鲜热闹,传媒给予的,他们自主选择的书籍、歌曲等流行文化居多。而人类经典文化作品就像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就像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时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它应该走进我们每个人的视野,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文化生活课堂正好是一个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平衡点,优秀传统与时代精华的融合器。在课堂内外,欣赏经典、理解经典,爱上经典,传承经典。孩子们一天天地向前走去,长大了,善良和有诗意,语言斯文,很有思想,很有知识,很有技能。

当下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发达正让媒体经历一场空前的变革,但也让社会充满了火药味。媒体舆论往往青睐暴力、灾害、不公等社会阴暗面,网民“吐槽”、“牢骚”成了家常便饭,“负面情绪”让人们似乎感觉既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坏的时代。传递主流价值与社会正能量是文化课堂的使命。在课堂内外积极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各有所长,亦各有所限,消极的人埋怨有限,积极的人善用所长,有所建设。只要认真做每件事,都能储存成能量,化为好机会。注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强调多从正面看待社会历史的进步,多理解今天我们面临的诸多难题,要凝聚力量。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期待我们的文化生活课堂正在实现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阐述的教育本真:“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与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教学反思高中政治
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存问题探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