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教授运用《金匮要略》理论论治风湿病经验
2018-07-20杜羽姜泉
杜羽 姜泉
【摘 要】 路志正教授常运用《金匮要略》理论论治风湿病,治疗思路强调要分析病因,认为风湿病外因多为风寒湿,内因多在脾胃;其次,强调论治风湿病要辨明病性、病位、虚实,抓住主要矛盾。
【关键词】 风湿病;金匮要略;辨治思路;临床经验;路志正
风湿病是指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肿大、变形、僵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包含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疾病。《金匮要略》立痉湿暍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血痹虚劳病篇等开创了风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路志正教授临证组方崇尚经典,善于运用化裁经方。在风湿病的论治上,路志正教授常常运用《金匮要略》中的理论辨治相关疾病,疗效显著。笔者跟随路志正教授抄方随诊学习1年,现总结路志正教授运用《金匮要略》论治风湿病的主要思路及
治法。
1 分析病因,风湿病外因为风寒湿,内因多在脾胃
路志正教授强调:“要想抓住疾病的本质,首先要搞清楚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于风湿病的病因,路志正教授认为,《金匮要略》秉承了《内经·痹论篇》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思想,风寒湿三邪为致病的外因,风寒湿邪气侵入,流注经络关节,阻滞经络气血,故而出现各种不同症状。其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伤,气血生化不足,诸痹遂起。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有述:“盛人脉涩小,短气,汗自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其人素饮酒本湿盛,脾喜燥恶湿,湿邪黏腻,易阻遏阳气,又加汗出当风,风与湿合,搏于关节经络,成历节痛,不可屈伸。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多用调理脾胃之法论治风湿病。路志正教授认为,內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为风湿病主要内因。由此,路志正教授治疗风湿病多在祛外邪的同时,兼以调和脾胃[1],使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得生,邪气难侵。
2 治风湿病要辨明病性、病位、虚实,抓住主要矛盾
辨证论治是仲景学说的精髓,张仲景对风湿病的辨证继承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三焦理论。路志正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在风湿病的辨证治疗上,多重视辨病性、辨病位和辨虚实3个方面。
2.1 辨病性 《金匮要略》有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湿痹。”两者同为外感湿邪,病湿痹者先有“太阳病”,根据《伤寒论》中的论述知道太阳病体质的人身体素质相对偏好,而病历节者“寸口脉沉而弱”“沉主骨在肾,弱主筋在肝”,可见其人先有气血不足,精血亏虚,与病湿痹者的体质相差较大。这样两个不同体质,不同内因的人,同样外感湿邪,其后所得病证完全不同,论治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治疗风湿病时要先辨明病性。如同为历节,风湿历节,因风寒湿久郁化热伤阴者,治当祛风除湿,行痹清热,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湿历节,因风寒湿痹,阳气不得温通者,治当温阳逐寒、除湿宣痹,方用乌头汤。又如湿邪致病,由于兼邪不同,体质有异,其病性亦不同,湿邪偏重者,以身体重着疼痛为主症。偏于寒湿者,其疼痛较甚;偏于风湿者,则多游走性疼痛。路志正教授多次强调这几个方面临床上要注意加以辨别。
2.2 辨病位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云:“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此段示人辨证时须首先辨明病之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入经入络。风湿寒湿在表,身体疼痛,恶寒无汗者,用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散寒除湿;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杏苡甘汤宣散风邪,清热祛湿。历节病在肝肾气血,治疗时以通阳宣痹,补气血,养肝肾为主;血痹阴阳俱微,病营卫,治宜调和营卫,补气以血。同理,路志正教授在临床治疗上多先辨明病位,再根据病因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风湿在表用微汗法,在上用宣肺法,偏于中下用通利法[2]。
2.3 辨虚实 《金匮要略》首篇即引《经》云:勿令“虚虚实实”,应“补不足,损有余”,示以辨别虚实的重要性。虚实是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纲目,也是决定治疗用攻用补的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如风湿表气亏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风湿表阳虚,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用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者,出现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者,用甘草附子汤振奋表里之阳,祛风湿止痛。
临床上辨治风湿病,尤其要明辨证、抓主要矛盾。如路志正教授所述,临证中常遇到一些患者,所述症状支离琐碎,不甚典型,有的症状则忽略不述,给辨证带来不便[3]。因此,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因势利导。
3 路志正教授治疗风湿病主要治法
对于风湿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立了丰富的治法。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结合《金匮要略》理论治疗风湿病主要运用以下几法。
3.1 解表发汗 解表发汗是治外湿之大法。张仲景遵《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指出“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但强调不可大汗,因“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应当微发其汗,才能使“风湿俱去也”。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见风湿病因感冒、咳嗽后病情复发加重的患者,此时依此法先解表祛邪,待表证除,再治其本。
3.2 除湿蠲痹 风湿病往往素有内湿,内湿不除,最易招致外湿,而成内外合湿之湿痹。湿邪为病可见肢体肿胀疼痛、活动不利、沉重等,治湿之法除发汗以外,还可利小便。如《金匮要略》原文中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若湿邪内阻,阳气不化,脾困不运,则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用利尿法治疗,使小便通利,则内湿得去,大便转正常。内湿去,阳气复,又可助驱散外湿。路志正教授有论“北方亦多湿”[3],其结合现代人嗜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痰,嗜食生冷、困遏脾阳,饥饱无度、脾失健运等不良生活方式阐释外有风寒湿邪、内生湿热,患湿阻之人亦不少见。因此,从湿论治风湿病不可忽视。
3.3 温经散寒 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之邪相合而致病;而寒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温经通阳法能温化寒湿,宣通阳气,既适合外湿,又适合内湿。《金匮要略》中用到的麻黄、桂枝、干姜、附子、乌头等均为温经通阳之品。运用此法时,路志正教授认为乌头太过辛热,风湿病患者体质多虚多瘀,易温但不宜过温,常用制附子和藤类药物温经通络,兼护脾胃而不伤正。
3.4 益气养血 机体气血不足,关节失于濡养,可致关节、肌肉疼痛,《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此法补气生血,巩固后天之本,促进气血的生化,常可改善患者体质,减轻病痛。临床如治疗产后风湿症,路志正教授屡用调和营卫之法[4],效如桴鼓。在运用此法时,路志正教授时时不忘兼顾脾胃,指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推陈出新的有机整体,脾胃位居中焦,为机体升降出入的枢纽,《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和,运化通,人体气血得生,才能充养四肢筋骨百骸,使邪去而不伤正,滋养而不
滋腻。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32岁,2009年12月17日因“产后手指凉疼,下肢怕风10个月”就诊。患者10个月前行剖腹产,产后40 d感觉手指凉,上班后复经空调吹后,自觉手指疼痛,双膝发凉,小腿怕风,晚上盖被子仍觉有风,肢体怕风怕凉,行风湿各项检查均正常,曾服中药,效果不明显。刻下:手指凉,手指掌指关节疼,遇暖则疼减,双膝凉,走路久后,双膝麻木,小腿及后背怕风,总感觉有风,睡眠易醒已3年,每晚睡眠4~5 h,白天困倦,纳食可,矢气多,大便1~2 d 1次,月经正常,眼干涩,心情常抑郁。舌质淡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细。路志正教授认为,患者产后气血皆不足,复感风寒湿邪,病性为风湿,病位在卫表,其本为卫气不固,肝脾失调。治宜益气固卫、疏肝理脾。处方:生黄芪15 g、防己15 g、炒苍术12 g、炒白术12 g、防风12 g、炒杏仁9 g、炒薏苡仁30 g、厚朴花12 g、
姜半夏10 g、黄连8 g、茵陈12 g、秦艽12 g、威灵仙12 g、桂枝10 g、赤芍12 g、白芍12 g、萆薢15 g、晚蚕砂(包煎)20 g、车前子(包煎)15 g、煅牡蛎(先煎)3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2010年1月28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关节疼痛程度较前减轻,疼痛时仍有轻度火辣感,双小腿仍发凉,遇冷双膝关节痛,怕风怕凉,活动稍多则汗出,夜寐易醒,每晚睡5 h,困倦乏力,双目干涩疼痛,畏光,纳食可,二便可。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既见微效,上方去黄连、茵陈、车前子,加片姜黄12 g、当归12 g、淡附片(先煎)10 g,生黄芪改为20 g,生姜2片、大枣3枚为引。14剂,煎服法同前。
2010年3月4日三诊,患者服药后手足麻凉、关节疼痛等症状较用药前减轻,有时仍能感到手足、双膝发凉,手指关节火辣辣感觉,走路久后双膝麻木情况较前减轻,睡眠后半夜易醒,可能与带小孩有关,晨起小便黄,大便每日1次,眼干涩疼,怕风,易出汗,月经经期延长至9 d,量不多,白带多清稀,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濡缓小数。治宜益气和营,滋补肝肾。处方:生黄芪20 g、炒白术15 g、防风12 g、防己15 g、当归12 g、川芎10 g、赤芍12 g、白芍12 g、地龙12 g、忍冬藤20 g、桑寄生15 g、炒杜仲12 g、炒苍术12 g、盐知母6 g、黄柏6 g、车前子(包煎)15 g、鸡冠花15 g、川牛膝15 g、怀牛膝15 g、补骨脂10 g。14剂,煎服法同前。
2010年4月1日四诊,患者服上药后乏力好转,时有手指关节烧灼样疼痛,双膝关节凉,眠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动则汗出,纳可,小便黄,大便较前成形,带下大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濡。中州失健,影响生化,治宜益气固卫,温经通络。处方:生黄芪30 g、炒苍术15 g、白术15 g、防风12 g、防己15 g、炒杏仁9 g、炒薏苡仁30 g、当归12 g、桂枝10 g、赤芍12 g、白芍12 g、茯苓30 g、泽泻15 g、干姜8 g、砂仁(后下)6 g、黄连8 g、鹿含草15 g、车前草15 g、怀牛膝15 g、生姜3片。14剂,煎服法同前。
2010年4月29日五诊,患者仍感觉有关节烧灼样疼痛,以双手指关节为著,小腿及足跟发凉,怕风畏寒,乏力,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目干涩,口干,尿黄赤,便溏与便干交替,白带量多有味,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上热下寒,中焦失运,治宜益气温阳,养血和营。处方:生黄芪15 g、当归12 g、炒桑枝30 g、赤芍12 g、白芍12 g、防风12 g、防己15 g、忍冬藤20 g、炒苍术15 g、白术15 g、桂枝6 g、川芎9 g、地龙12 g、车前草15 g、盐黄柏9 g、芡实15 g、泽泻15 g、炒神曲12 g、炒麦芽12 g、炒山楂12 g、生龙骨(先煎)30 g、生牡蛎(先煎)30 g。14剂,煎服法同前。服药后诸症较前缓解,未再就诊。
按语:患者产后见关节疼痛,发凉怕冷怕风,为风湿入表,卫气不固,治宜益气固表,用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路志正教授认为,女性一生经历经、孕、胎、产,以血为用,气血肝肾常有不足,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和营养血。同时以上处方中路志正教授“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调脾胃的核心学术思想贯彻其中,可以多揣摩借鉴。
5 小 结
路志正教授常应用《金匮要略》理论论治风湿病,治疗思路上强调要分析病因。风湿病外因为风寒湿,内因多在脾胃,指出内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为风湿病的主要内因。因此,治疗风湿病时,要多在祛外邪的同时,兼以调和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正氣得生,邪气难侵;其次,强调论治风湿病要辨明病性、病位、虚实,抓住主要矛盾。路志正教授临床上结合《金匮要略》理论论治风湿病主要治法为解表发汗、除湿蠲痹、温经散寒和益气养血,但各个治法不能太过,要时时兼顾脾胃。脾胃和,运化通,人体气血得生,才能充养四肢筋骨百骸,使邪去而不伤正,滋养而不滋腻。临床中很多患者多为病程反复缠绵,表现更为复杂多样、虚实情况多变,应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分析,圆机活法,随证治之。
6 参考文献
[1] 姜泉.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传承及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2] 姜泉,罗成贵,李纪川,等.路志正教授治疗风湿病用药经验举隅[J].新中医,2011,43(9):132-133.
[3] 路志正.医林集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1.
[4] 姜泉,焦娟,张华东.路志正调和营卫治疗产后痹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0,29(9):664-666.
收稿日期:2018-01-24;修回日期:201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