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株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的致病力测定*

2018-07-20方大琳

福建林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枝菌扶桑虫体

方大琳

(云霄县林业局,福建 漳州 363300;)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半翅目(Hemiptera)、绵粉蚧亚科(Phenacoccinae)、绵粉蚧属(Phenacoccus),为全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08年6月首次在我国广州扶桑上被采集并确定为扶桑绵粉蚧[1]。目前,福建省已有多个县(区)发现该虫的分布。

扶桑绵粉蚧的寄主十分广泛,包括了多种经济作物、园林植物、果树及杂草等[2]。该虫主要以若虫和成虫群居于寄主植物的茎、花蕾和叶腋处取食[3],使其失水干枯,长势衰弱,亦可造成花蕾脱落;分泌的蜜露诱发的煤污病可导致叶片脱落,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成片死亡[4]。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是一种能寄生于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多种昆虫和螨类等害虫的虫生真菌[5],具有对人畜环境安全且害虫不易产生耐药性等化学农药不具备的优点。笔者已在实验室筛选出4株能成功侵染扶桑绵粉蚧的菌株,本文将以扶桑绵粉蚧雌成虫进行定量的点滴接种,对其致病力进行测定,以期筛选出对该虫具有较高致病力的菌株,为利用虫生真菌防治扶桑绵粉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供试的扶桑绵粉蚧雌成虫6月中旬采集于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扶桑的枝条上。

1.2 供试菌株

供试的菌株来自福建农林大学昆虫生态学实验室,分别为V17、V20、V3450和V4060,已通过试验证实均能成功侵染扶桑绵粉蚧。菌株来源及原寄主信息见表1。菌株保存于4℃的冰箱中,取出后在PDA培养基上活化备用。

表1 4株蜡蚧轮枝菌的地理来源

1.3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将菌株接种到PDA平板上,在26±1℃和10L:14D光照条件下于智能人工气候箱中培养8d,待菌株产孢后,分次加入0.02%吐温-80无菌水,用接种针轻轻刮下菌丝和分生孢子,并用干净的锥形瓶收集菌悬液。用漩涡振荡器充分震荡锥形瓶使孢子分散,用无菌的棉花和针筒滤去菌丝和其他杂质。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孢子浓度,并用含0.02%吐温-80的无菌水配制成1.0×108个/mL的高浓度孢子悬浮液备用。

1.4 菌株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致病力测定

采集扶桑嫩绿枝条,洗净后作为致病力测定试验中虫体的食物来源,用浸湿的棉花团包裹枝条末端,再用保鲜膜包裹以减少叶片的水分流失。将枝条置于规格为500 mL一次性塑料杯子中,分别挑选长势一致的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移至枝条上。将每个菌株分别配制成1.6×107、8.0×106、4.0×106、2.0×106、1.0×106个/mL等5个梯度的孢子悬浮液,按每头虫1.0 μL的量将孢子悬浮液接种于虫体表面,每个处理采用120头虫并设3个重复,以塑料薄膜和橡皮筋将杯口封住防止其逃逸,并用针扎孔以便透气。将塑料杯置于26±1℃、10L:14D、相对湿度75%的人工气候培养箱中,每天检查并记录虫体的死亡数,连续观察9d。将死亡的虫体移出保湿培养,根据虫体表面是否覆盖菌丝确定是否为有效致死。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实验测得的不同时间不同剂量下的试虫存活数在DPS数据处理软件中采用生物测定任务栏里的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进行处理和分析,软件将计算出剂量效应参数β和时间效应参数τi,并以此计算出每个时间条件下的致死中浓度(LC50)以及每个浓度条件下的致死中时间(LT50)。软件还将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该模型对生测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兼顾时间效应与剂量效应,体现试验数据的完整性[6]。

2 结果与分析

2.1 扶桑绵粉蚧感染蜡蚧轮枝菌后的死亡情况

扶桑绵粉蚧雌成虫感染蜡蚧轮枝菌后,一般第2d开始出现少量虫体死亡,但高剂量下第1d也偶见个别死亡。5 d后出现死亡高峰,之后趋于平缓。试虫死亡初期虫体僵硬,继续保湿培养1~3 d即有白色菌丝长出,表明死亡虫体为菌株感染致死。

图1表明,经过4个菌株的孢子悬浮液出来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累计死亡率总体上随着孢子剂量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V3450以8.0×106个/mL的浓度的累计死亡率最高,为64.17%,而1.6×107个/mL处理的累计死亡率稍低,为63.33%,1.0×108个/mL的累计死亡率最低,为47.5%。V17以1.6×107个/mL的孢子浓度的累计死亡率最高,为61.67%,1.0×108个/mL的累计死亡率最低,仅为40.0%。V4060以1.6×107个/mL的浓度的累计死亡率最高,为60.83%,1.0×108个/mL的累计死亡率最低,为52.50%。V20以8.0×106个/mL的浓度的累计死亡率最高,为70.0%,而1.6×107个/mL处理的累计死亡率稍低,为66.67%,1.0×108个/mL的累计死亡率最低,为59.17%。四个菌株中以V20具有最高的累计死亡率(70.0%),对应的浓度为8×106个/mL。

图1 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累计死亡率

2.2 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致病力的TDM拟合结果

4个菌株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致病力的TDM模型拟合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模拟及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各菌株致病力的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说明各个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均显著。而在用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的拟合性进行检验中,在df=8时,χ2=15.51,每个菌株的卡方值均小于15.51,这说明用TDM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是成功的。其中剂量效应最高的菌株为V17,参数β值为0.585,最低的菌株为V20。根据条件死亡率模型的时间效应参数γj的估计值,试虫由V3450、V17、V20感染引起的死亡高峰出现在接种后第7d,而V4060引起的死亡高峰在第6d,这与实际观察结果一致。

表2 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致病力的TDM模型参数估计

2.3 不同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剂量效应对比

根据TDM模型考察不同时间下剂量效应值,结果见图1。经过处理后,每个菌株的lg(LC50)均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如菌株V3450、V17在接种后第4d的lg(LC50)分别为8.96和 8.56,第 9d 分别为 6.19 和 5.10。在前 4d 里,V17 的 lg(LC50)最低,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V4060的数值最高,致病力最弱,另外两个菌株居中;但在之后的5d里V17渐渐失去优势,反而前4d表现一般的V20在之后体现了较高的致病力。

2.4 不同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时间效应对比

根据TDM模型考察不同剂量下的时间效应值,结果见表3。随着浓度的上升,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LT50均减小,表明浓度越大,致使50%虫体死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在5个浓度梯度下,4个菌株的LT50从高到低排列,基本一致,V20所需要的时间最短,V4060次之,V3450再次之,V17所需要的时间最长。因此在4个菌株中,V20表现出了比其他4个菌株更强的致病力。

图2 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LT50

表3 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LT50(d)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4个菌株中除V17原寄主不详外,其余3个菌株的原寄主均为半翅目粉虱,而扶桑绵粉蚧亦属于半翅目害虫,这应是蜡蚧轮枝菌具有一定的寄生专化性的体现,但不同来源的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2)本实验采用TDM模型分析蜡蚧轮枝菌对扶桑绵粉蚧的致病力,从各菌株处理下的死亡率模型参数估计值上看,4个菌株随着孢子浓度的升高,总体对试虫的累计死亡率均上升,对浓度上升最敏感的菌株为V17,最不敏感的菌株为V20。但同一孢子浓度条件下,V20均具有最高的累计死亡率,在8.0×106个/mL的浓度下可达70.0%。从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两方面考察菌株的lg(LC50)和LT50,V20表现出比其他三个菌株更强的致病力。

3.2 讨论

目前对于扶桑绵粉蚧防控技术的研究主要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上,但利用虫生真菌防治该虫的研究很少,仅闫鹏飞、袁盛勇等人测定了1株蜡蚧轮枝菌和1株球孢白僵菌对该虫的致病力[7-9],红河学院的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3.0×108个孢子/mL的浓度下对雌成虫的LT50为4.87d,而球孢白僵菌MZ041016在2.0×108个/mL的浓度下对雌成虫的LT50为6.48 d。由于试验设计中孢子浓度不一致,暂无法与这两个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比较。

扶桑绵粉蚧受虫生真菌侵染后,菌株将在虫体表面长出分生孢子粉,而该虫具有聚集为害的习性,这有利于菌株的大范围侵染,从而达到更持久,更广泛的防治效果。但该虫体表附有粉状蜡质物,这为菌株的侵染带来一定的阻力,因此筛选侵染力更好,致病力更强的菌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致谢: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王联德教授为本论文提供了试验平台,并对试验和数据分析进行了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枝菌扶桑虫体
科学家研究揭示大丽轮枝菌CFEM家族分泌蛋白毒力分化机制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扶桑”国到底在哪里?
新型微生物农药厚孢轮枝菌微粒剂对温室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对日本不宜称“扶桑”
我国科学家揭示大丽轮枝菌寄主适应性的分子进化机制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
蚧虫初孵若虫采集、保存和玻片标本制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