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徙高峰已到明溪野鸟观赏地进入佳期
——明溪首次发现针尾鸭
2018-07-20肖书平
文·图/肖书平
针尾鸭在明溪属于首次发现
冬季是明溪野生鸟类迁移高峰期,做为国内三大全球迁徙候鸟通道之一的福建省明溪县,最近两三个月里,慕名前来明溪观鸟的鸟友们颇有眼福,接连在夏坊乡水口水域、盖洋镇城岚溪水域、城关乡罗翠等湿地不但欣赏到了大量越冬鸳鸯,还发现了斑背潜鸭、小天鹅、斑嘴鸭等罕见冬候鸟。1月6日明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技术人员又在夏坊乡的李沂村湿地监测到2只针尾鸭,这一发现填补了明溪县针尾鸭的记录空白。
1月6日,隆冬的严寒和滂沱的冬雨,挡不住监测站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通过长时间的伪装蹲守,长焦镜头先后收录了在这里越冬的众多冬候鸟:欢快畅游的野生鸳鸯、翩翩起舞的斑嘴鸭,以及本地的留鸟:黑水鸡、白胸苦恶鸟、灰背燕尾……,其中1只貌似斑嘴鸭个头大小,但羽色没有斑嘴鸭明显,头为棕色、上体黑褐色、密杂以黑色细纹的野鸭,引起了技术员的特别关注:这只外形特征极不明显的野鸭与鸳鸯的雌鸟相接近,但肯定不是鸳鸯,它与周边的鸳鸯有着不一样的个体。锁定目标、对焦、快门随着一系列的快门声的响起,这只“野鸭”的戏水、觅食、慢游等动作被一一定格了。
通过查阅资料,认真比对图谱资料,明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郭利良工程师在省上专家的指导下确认了以下特征:后颈暗褐色而缀有黑色小斑;上体黑褐色,上背和两肩杂有棕白色‘V’形斑;下背具灰白色横斑。翅上覆羽褐色,具白色端斑,尤其是大覆羽的白色端斑特别宽阔,和次级飞羽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白色横带。下体白色,前颈杂以暗褐色细斑;胸和上腹微具淡褐色横斑,至下腹褐斑较为明显和细密。尾下覆羽白色。与针尾鸭的雌体特征一致。
据郭利良工程师介绍,针尾鸭在明溪属于首次发现。针尾鸭每年10月末11月初开始迁到中国南方越冬地,3月初至3月中下旬大量到达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4月初至4月中旬已基本到达中国北部繁殖地或迁离中国繁殖。
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物种,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候鸟迁徙高峰已到
2017年11月开始,在明溪城关的罗翠水库发现大量的越冬鸳鸯,之后在盖洋镇的湖上村发现天鹅一家四口、在夏坊乡中溪村有冬候鸟斑背潜鸭现身的鸟讯在全国传出后,国内外的大批观鸟、拍鸟爱好者集聚于明溪县的山水林田间,列队欣赏这些明星候鸟,静静等候这些精灵间或闪出树林,一睹芳容。
“明溪鸟,知多少,飞时不见云和月,落时不见山边草”,是当地留传多年的展现冬季越冬候鸟迁徙的盛况。明溪县就位于西伯利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作为候鸟迁徙的主干道,每年都会有数百万只候鸟经过明溪,其中很多都会选择在此停歇、越冬。通常9-10月是鸻鹬类的迁徙高峰,雁鸭类和鹤类则在10—11月左右。从去年,野鸭等迁徙候鸟已经陆续到盖洋、夏坊等区域,鸫科类林鸟则主要集中在夏阳乡的瓦溪、良村区域越冬。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各类冬候鸟都将将陆续到达。明溪已经进入观赏冬候鸟的最佳季节,市民不妨带上观鸟设备去上述地方见证候鸟迁徙盛况。
保护候鸟安全越冬撑起保护伞
同时,为了保护候鸟安全越冬,打击非法猎捕候鸟的行为,明溪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林业局“清网行动”要求,在全县开展候鸟保护专项行动。利用村民返乡省亲的有利时机,制作发布精美的保护野生鸟类宣传标识、公开举报电话,大张旗鼓地深入乡村、居民点开展宣传活动。下一步,县林业部门还将继续组织力量加强对候鸟越冬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集群活动区等重点区域的野外巡护和看守,严防使用网捕、毒药等违法工具乱捕滥猎候鸟等野生动物的活动;并联合公安、市场监督管理、海关、交通等部门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对餐馆饭店、花鸟市场、交通运输等环节的检查、整治力度。同时,管理和执法部门还将加强与志愿者、民间团体的联系与合作,收集并摸清各类破坏候鸟等野生动物的违法信息,共同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及非法交易的保护网络。县林业部门也呼吁市民,爱鸟护鸟,保护明溪生态环境。如发现有非法捕猎野鸟或买卖野鸟等情况,请及时向本县各级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举报。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近年来观鸟群体的日益扩大,鸟类观察点的逐步开发,罕见或偶见候鸟的记录层出不穷,很多类似于斑背潜鸭、小天鹅这样的隐秘迁徙候鸟都有所发现。这些少见候鸟的记录积累无疑丰富了研究人员对其物候规律的认识,也为研究其迁徙行为奠定基础。而随之成立的观鸟组织则通过举办观鸟和环保宣教活动,普及了鸟类和栖息地保护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