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居家置管患者置管优化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探讨
2018-07-20王莉杨洁
王莉,杨洁
(1.西安培华学院 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2.解放军第451医院 妇科门诊,陕西 西安 710054)
我国人口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使得老年居家患者的比例日渐增高,并使其成为目前社会关注及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针对老年置管患者居家康复的管道管理,常见的有留置胃管、尿管、气管套管、深静脉置管、PICC置管等。患者及家属对置管护理知识缺乏,重视不够或操作不当[1],导致康复的时限延长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2]。本研究探讨适合老年置管患者的置管优化管理信息化模式,以期提高置管安全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便利抽样选择某医院神经外科、老年病科出院患者44例,相对集中居住在4个社区,出院时均有置管情况,排除入院前有精神病或精神病病史者。将出院置管患者按照出院时间的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号为观察组(置管优化管理信息化模式),双号为对照组(实行常规的管理模式)。观察组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67.83±6.82)岁;置胃管10例,尿管17例,置深静脉和PICC者共6例,气管切开4例。对照组22例,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66.83±6.14)岁;置胃管9例,尿管16例,置深静脉和PICC者共7例,气管切开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Karnofsky预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同时进行,对照组采用出院留信息、电话随访、上门查看、再次就诊相结合方式。观察组采用置管优化管理信息化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 建立信息平台 在以往研究[3]基础上,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建立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建立时要注意:(1)每个信息平台人数不易过多,大约30人左右,可按社区或疾病类别进行;(2)平台建立必须医护患结合共同构成,信息共享者最好是自己熟悉的患者,各平台建立者可信息资源共享,互通互学,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把关审核后上传,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3)信息化模式是一个动态的监管模式,故信息平台要规范,就健康教育及疾病咨询集中的问题,采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多媒体形式上传;(4)信息平台要进行严格管理,可进行服务预约及社区坐诊时间的通告等,不得上传非本站以外的其他事项。
1.2.2 建立护理预约服务 因慢性病易反复,医护患会形成一个的长久固定关系,老年患者多数希望有预约护理服务项目,预约熟悉的护理人员到家进行置管的安全管理[4],并对置管以外的基础护理需求给予解答及帮带。故在随访时建立护理预约服务,按时段或地域等情况安排护理人员进行预约上门护理服务项目的操作解答。护理预约服务主要针对的是留置管道的常规更换,可根据患者的预约人数合理安排,集中进行上门解答及置管评估、更换事宜等。
1.2.3 建立社区坐诊制 通过问卷调查,人口密集的社区或老人居住较集中的地域,设医疗和护理专家坐诊,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每周有一天或半天的集中医护问题的解答及疾病健康教育,并将常见问题及多发疾病的预防、保健方面相关知识制作成册分发老人们,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渗透于患者的自我保健中,以此提升其自我管理效能。在坐诊中同时对置管患者的问题进行查看并及时处理,认真在卡上进行记录,对下一步护理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并及时对效果进行评价。
1.3 评价指标 在患者出院前以及出院后3个月收集相应的评价资料。 Karnofsky预后功能评定[5]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由随访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评定;全程随访护士做好解释和指导工作。患者及家属在相应的项目上自行打钩,如自行评定有困难者,则由随访护士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口述给与相应的项目上打钩。
1.3.1 Karnofsky预后功能评定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 Karnofsky预后功能评定[5]是评价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基础指标。常用来评估患者的机能状态,包括从正常状态到僵死状态不同程度的10项评定内容,每项10分,满分为100分。得分在90~100分即反映患者处于适应正常生活的功能状态;>80分为非依赖级,即生活自理;60~80分为半依赖级,即生活半自理级;<60分为依赖级,即生活需要别人帮助级。其信度和效度也较好。
1.3.2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量表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7],进行评价,其包含10个评定项目,包括进食、穿衣、洗澡、修饰、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步行、上下楼梯等。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被帮助程度分为0分、5分、10分、15分四个等级,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独立性越强。<20分表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0~40分表明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1~60分表明生活需要帮助;>60分表明生活基本自理。当MBI>40分时,患者的康复治疗效益最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及意外发生情况对比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及意外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表2。
2.2 两组预后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KPS评分、MBI评分的比较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MBI评分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KPS评分、MBI评分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置管意外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预后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分)
a: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3 讨论
3.1 置管优化管理信息化模式使患者并发症及管道意外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及管道意外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置管优化管理信息化模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线上线下的互动服务,节约人力资源,降低居家康复的成本,随时监控,远程指导,确保了老年置管患者的置管安全,使老人在居家期间可以得到及时的应急指导,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护理压力,从而降低患者并发症及管道意外的发生率。
3.2 置管优化管理信息化模式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及家属认可医疗护理服务的延伸及提升带来的便利,并通过医疗走社区、宣传、筛查、健康体检、培训等方式,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使得患者居家康复的生活质量不断得以提升,也在一定范围内节约了患者的医疗经济支出及照护成本。可以看出,通过将居家康复的置管安全问题纳入到全程的置管优化管理信息化中,使得医疗服务持续有保障,不断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能力。
3.3 建议 (1)规划人员配备:护理随访、信息平台的维护、护理预约、护理坐诊等项目的开展,人员的思想观念及工作内容也随之改变,从常规的护理模式步入了动态的信息化模式,故在确保高质量中必须合理安排,使监管人员得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向,这样在磨合中逐步更加合理化。(2)重视边远地区及老化小区的医疗完善:在一些地域较远、医疗配备欠缺以及老年人口居多的社区,需沟通寻求就近的医疗服务依托,这样就可以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后顾之忧,保证居家置管患者全程可在评估、落实、评价的可持续环节中,按要求施行连续化监管,从而全面提升老年置管患者的生活质量,解除儿女的担忧,使医疗保障落到实处,切实推动社区医疗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