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信处”:关于微信“朋友圈”人际交流问题的研究
2018-07-20程红,林娜
程 红,林 娜
“死信处”:关于微信“朋友圈”人际交流问题的研究
程 红1,林 娜2
(1.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072;2.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在现代社会紧张节奏下,我们对自由时间的分配很大一部分由原来的线下社交性活动转为借助通信媒介的线上沟通方式,人际交往场合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效率也大大的提高。然而,通信媒介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改变了我们自身:我们频繁地与他人联系,却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本文尝试以微信“朋友圈”为切入点,结合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分析“朋友圈”出现的人际交流问题:一方面是“自我认知”出现混乱,由“自我表露”到“自我迷失”;另一方面是“相互认知”出现障碍,出现如“点赞仪式化”“微商泛滥化”“谣言隐秘化”等。通过这两个维度探讨“朋友圈”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呼吁人们“心连心、手拉手”,以实现真正的交流。
“死信处”;朋友圈;人际交流
一、“死信处”:人际交流的病态
二、人际交流病态的征兆:“自我认知”发生混乱
(一)无法被驾驭的“自我表露”
图1 您发“朋友圈”的目的?
图2 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时哪种形式最多?
(二) 微信成瘾的前奏:“自我迷失”
图3 如果用数字0-5表示对微信依赖程度依次加重,您对自己的评价是?
三、人际交流病态的加深:“相互认知”出现障碍
(一) “点赞”的仪式化
图4 “点赞”会让您产生人际交往的压力吗?
(二) 微商泛滥化
图5 微信“朋友圈”中的微商
(三) 谣言隐秘化
成年人讲故事时,往往注重它的情节线,它的结局,或它所蕴含着什么教育意义。但小孩子并不这样看,他总会被那些有趣的细节吸引,然后停顿下来,深究一番。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跟随他的节奏,当他提出疑问时,别说:“这是个傻问题!”也别匆匆地打发了他,就赶着把故事往前推进。我们可以停顿下来,和他好好地讨论一番,问问他的想法,再问一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四、真正的交流:手拉手、心连心
[1] 腾讯企鹅智库.微信用户数据报告[EB/OL].http://www.199it. com/archives/category/research-company/media/tencent.
[2] (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99.
[3] Dimmick, J. W. Sikand, J. & Patterson, S. J. (1994). The gratifications of the household telephone: Sociability, instrumentality, and reassuran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1(5),643–663.
[4] (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 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1.
[6] Culnan, M. J. & Markus, M. L. (1987).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F. M. J ablin ,etal.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ewbury Park ,CA :Sage.
[7] (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
[8] 魏宝涛.从“互动”到“运动”: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的意义构筑与弱化[J].中国图书评论,2014(8):44-48.
[9] 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3.
[10] 黄旦.手拉手还是心连心:什么是交流?[J].读书,2004(12):73-80.
[11] 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54.
[13] 王海玉.交流的缺失——网络传播下的无奈[J].社科纵横,2013(10):64-66.
[14] Bagozzi, R. P.,Fornell,C.,& Larcker, D. F. (1981).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s a special case of a structural relations model.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16(4):437.
[责任编辑:思涵]
2018-05-25
程红,女,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史、报刊史研究;林娜,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史、报刊史研究
G20
A
1672-8122(2018)06-00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