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茶树国家品种华茶16号
2018-07-20陈德新陈世登
陈德新,陈世登
海南省茶业协会 海南省茶叶学会,570100
保护和利用生物物种资源,尤其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资源,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课题,拥有物种资源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与科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海南岛原来是中国大陆连接向南延伸的一部分,1000多万年以前,海南岛的北部和雷州半岛随之出现了断陷和火山喷发,继而伴有大规模的海侵,整个琼雷断陷区变成了一片汪洋,唯有海南岛中南部山地高出海面而成为一个孤岛。“从文物发掘中,黎族聚居区出土的大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物,与广西钦州、广东湛江地区发现的原始文化相似,这说明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与古代越族有密切关系。”因此,海南野生茶树与我国大陆茶叶起源的传播走向是一致的。经过茶叶工作者的长期研究,证实了海南大叶种茶是由云南西南部和四川西南部为茶叶起源中心的野生大叶茶向南迁移,逐渐演变进化而来,是我国第二、三代茶树,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区。反之,向北迁移,演变成小叶种茶,植株由乔木型演变为灌木型。
1959年,由广东省外贸局开发海南岛茶叶勘察小组撰写的《海南岛茶叶勘察报告》中“茶树的历史发展”一节记载:“勘察组此次在白马岭山麓砍伐一树干直径32cm,干围90cm的老茶蔸,经锯切与海南行署林业处鉴定树龄为140年。山麓尚且有此百年高龄茶树,而山腰山顶原始森林最少当在200年以上。高龄茶树以白马(岭)、加器、苗树道等岭最多,五指山树龄较幼,崖县(即今三亚市)、东方更小。故海南茶叶是由白马岭向南五指山经崖县、东方而繁殖的。在各岭间普遍蔓延,扩展为今日辽阔的野生茶山而积。此外,海南茶树全为野生。”[1]
1982年7—8月间,由海南岭头茶场茶叶研究所组织有关单位对海南的白沙、通什、白马岭、岭头4个种茶较早的茶场的栽培茶树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60年代初,海南岛大规模种茶,但却很少有野生茶树报道。
1984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全国各产茶省申报的传统茶树品种进行审定。海南大叶种属于第一批认定品种,被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为“华茶16号(GScT16)”,原产海南五指山一带,主要分布在海南茶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海南省岭头茶场茶叶研究所联合组成海南岛作物种质资源考察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组于1988—1989年,对该省10个县 (市) 约40个考察点,进行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全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有野生茶树分布,且分布比较广泛,比如沿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三大山脉走向均有野生茶树分布[2]。
海南大叶种[C.sinensisvar.assamicacv.Hainandayezhong],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春茶一芽二叶氨基酸含量2.3%,茶多酚含量35.4%。制红茶,滋味浓强,品质优良,是制红茶的最好原料。20世纪60年代初,海南引种云南大叶种超过8000hm2,从而形成了我国最南端的亚热带及热带生态茶叶产区。20世纪90年代海南茶区引进适制高香绿茶的中小叶品种,如奇兰、福鼎大白茶、毛蟹、白叶单丛、水仙、福云6号等。
2018年3月3—24日,笔者和五指山市茶叶协会副会长张东忠、硕士研究生刘飞,走访了五指山水满乡当地十几位茶农、茶厂和茶树育苗圃专业户,实地考察学习与调研。经调研获知,水满茶就是海南大叶种。多数茶农是从五指山区采集野生茶籽,或者直接剪采野生大茶树插穗,就地扦插繁殖种植的。由于野生茶树原生长地具体条件的不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叶子形状和特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专家陈亮研究员说:“茶树种子繁殖就会发生性状分离,就出现各种类型的表型。所以海南大叶种每株茶树是不一样的。如果是选出其中优良品种或者单株进行无性繁殖,主要采用扦插或者嫁接,那么其性状就一致了”。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观察到,水满乡的海南大叶种有几个特点:大部分比较原始,嫩叶无毫毛;毛茶大多是墨绿色;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从口感上来说,茶性较强,内含物丰富,有明显的山韵,耐泡程度较人工培育的茶叶更高。
水满乡海南大叶种古茶园
野生茶树基底部特征
作者陈德新在五指山水满乡研制工夫红茶
海南大叶种是由野生茶树直接繁殖栽培而形成的品种,但近年来利用却越来越少,应引起重视[3]。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野生茶树分布广泛,但种群现存个体数量却不断减少,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茶树资源日益减少[4]。
海南茶区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不足1400hm2,其中本土的海南大叶种茶园面积不足133.3hm2,外来茶树品种占90%以上;30年前主要出口创汇的海南大叶种传统和cTc红碎茶彻底销声匿迹;全省唯一的一家专营海南红茶为主的海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多年来在海南省无茶可销,被迫舍近求远,效益难显。
今天,在重振海南茶区雄风之际,我们重温“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为发展海南红茶所作的重要讲话,倍感亲切,受益匪浅——1978年10月,中国茶叶学会在昆明举行学术讨论会期间,吴觉农先生邀集有关地区代表多次座谈,并亲自去广西、广东以及海南岛等茶区实地考察。在深入调查研究后,吴觉农先生曾对海南茶区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提出4项建议:“1.严格保证质量。认真抓好几项主要的技术措施:一抓茶园开垦,全面建设等高水平梯田;二抓合理密植和壮苗上山,使其快速成园;三抓及时、低位的定型修剪,一年可剪2~3次;四抓喷灌,有水源条件的要大搞茶园喷灌,逐步实现喷灌化,无水源条件的也要准备储水,以防旱季受害。2.严格经济核算。努力降低成本,在机械化流水作业线上,实行“五定”和奖惩制度。“五定”就是定员、定时、定额、定任务、定质量。3.制茶方面。一是要搞自动化连续化生产,采用最新设备和技术。今后建厂要在海南厂的基础上总结提高,建设现代化的茶厂。二是努力提高制茶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海南红碎茶”的品质,创世界先进水平。4.品种问题。以生产红碎茶,提供出口为主,同时也适当生产一些花茶和其他品种,以供内销和边销、侨销等。”[5]40年过去了,吴老为海南茶区发展提出的建议,是我们今天重振海南茶叶雄风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亚热带热带岛屿茶区,海南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占全国热带面积(80000km2)的42.4%,可利用面积达98%。抢救性重建海南大叶种茶区形象,保护并合理引种当地海南野生大叶茶树种,重塑海南特质红茶的国家茶叶基地,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