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认知类型研究

2018-07-19陈禹萌,朱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4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

陈禹萌,朱莉

摘要: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及时发现与识别,积极对待与适宜干预,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健康发展。根据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归因和应对等方面问卷调查,将家长对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认知类型划分为识别模糊应对不适型、识别模糊应对适宜型、识别清晰应对不适型和识别明晰应对适宜型,并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家长认知;问题行为;认知类型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符合相应年龄,并会给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带来麻烦的一种适应性不良的行为。它是幼儿社会适应的结果,也对幼儿社会适应及其社会化过程有重要影响,如果不加以预防和干预,则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已有研究较多从幼儿及幼儿园教育角度展开,却很少从家长这一教育主体出发。家长是幼儿接触最多、最了解幼儿日常行为的人,其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及时发现与识别,积极对待与适宜干预,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健康发展。但是,很多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认知不足,或者认为问题行為是个别孩子的问题,自己的孩子无须预防;或是无法识别,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也无从判定;或是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能有效预防,还错过了最佳干预的时机,给孩子、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很多麻烦。例如,有位家长将孩子激烈而持久的入园焦虑视为正常行为,尽管幼儿园提出一些合作教育建议,也没有进行适当的干预与沟通,待幼儿问题行为升级至病态而引起家长重视时,孩子已然无法正常进行幼儿园活动,需要心理医生进行治疗。因此,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认知十分重要。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对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认知类型进行初步研究,并为家庭开展科学育儿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为幼儿更好更快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研究工具的编制实施

根据研究目的,研究者编制了调查问卷《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认知的现状调查》。这一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初步识别;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认识、态度与行动。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调查部分,主要是依据适用于4~16岁儿童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简称CBCL或艾式量表),选取该量表中适合4~7岁幼儿部分,结合3~6岁幼儿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行为编制而成。具体来说,这一部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儿童性别、年龄、年级、父母职业、父母学历、幼儿数量、看管人以及填表人;第二方面是幼儿常见问题行为,共9类69题。量表分为四个评分,分数越高问题行为程度越高。通过SPSS信度分析,采用α信度系数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其信度系数是0.906,表明该部分可信程度较高。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认识、态度与行动部分以开放性问卷方式呈现,主要包括当前家长最为关注的幼儿问题行为以及自己对问题行为的归因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受研究条件的限制,研究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公立幼儿园为对象,随机选取该幼儿园200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发放。实施过程中研究者将本次研究目的与幼儿园负责人进行明确,并由各班统一在离园时间进行发放。发放时由各班教师朗读指导语,明确问卷调查的目的、保密性、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累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

三、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认知的类型与特点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幼儿问题行为中分裂样、违纪、常规行为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看管人看管的幼儿在不同行为问题的发生上结果不同,其中,违纪行为和体诉行为差异显著;幼儿多动行为、分裂样行为、违纪行为、常规行为与父母学历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多动行为、分裂样行为、社交退缩行为与母亲学历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将在其他文中进行阐释。本文根据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归因和应对等方面的调查,将家长对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认知类型综合划分为4种,即识别模糊应对不适型、识别模糊应对适宜型、识别清晰应对不适型和识别明晰应对适宜型。

1.识别模糊应对不适型。

识别模糊应对不适型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认知处于模糊状态,不认为或不知道这是一种问题行为,并在归因与应对上对幼儿所出现的问题行为没有相应地干预与解决对策。例如,调查中有的家长表示孩子没有问题行为,如果有也仅是无理取闹,虽然经常甚至频繁发生,但是其认为无所谓,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让他不要再哭闹就好。这类家长对于孩子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仔细考虑原因,更未想到这种行为如果持续并严重的话会对孩子的未来有何影响。

2.识别模糊应对适宜型。

识别模糊应对适宜型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在识别上与识别模糊应对不适型家长一样处于模糊状态,但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归因与应对上,会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出现加以思考并积极应对。例如,调查中有的家长表示当两个幼儿一起玩耍,自己的幼儿平白无故的对另一个幼儿产生攻击行为,家长很疑惑幼儿为什么会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对于这样的问题 ,家长往往首先会出面制止,并进一步讲明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不可以推打或者伤害别人。家长虽然对幼儿为什么出现这种行为表示疑惑,但是当问题发生时,家长不会置之不理任其发展,而是会明确地与孩子讲道理,避免产生严重的影响。

3.识别清晰应对不适型。

识别清晰应对不适型家长对幼儿问题行为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即面对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往往都能够作出判断,并能够对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进行初步归因,但是往往会采取消极的处理方式。例如调查中有家长表示,耐心的讲道理不如打一顿更有效,打一顿可以让他记住,犯这种错误就会挨打。也有家长表示:“小错讲道理,大错就得打。”对于这类家长,他们选择用他们认为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但是没有想过幼儿是否会模仿他们的行为,会不会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用家长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同伴。同时,这类家长只是暂时让幼儿不会发生某种行为,没有考虑问题行为的继发性。

4.识别明晰应对适宜型。

识别明晰应对适宜型家长是对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归因与解决都处于明晰与积极状态。例如,有的家长在孩子生气就砸东西发泄行为出现时,既能够看到这是孩子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出现的一种心理不平衡,但是也不会任其妄为,表示有时先制止,有时先让发泄,然后再了解具体情况,抱着孩子讲道理或者缓解他的压力。而当孩子的行为确实属于故意破坏行为时,家长会严厉训斥,并通过使其了解到行為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家庭教育建议

1.正视而不夸大幼儿问题行为。

虽然在调查中较多幼儿表现出问题行为,但是存在行为类型、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家长既不能忽略这些问题,也不能因此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有问题行为。家长需要通过社会宣传、家长学校等途径获得幼儿问题行为相关信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识别与归因,从而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2.干预而不忽视幼儿问题行为。

随着家庭、社会、幼儿自身等众多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有些幼儿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一些暂时、偶然的问题行为是正常的。有些幼儿持续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正常生活与发展,需要及时干预。家长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就忽略其问题行为。有学者明确指出:“儿童期是心理发展的快速期,也是最具可塑期,如不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成年后将难以适应社会或出现危及社会的心理问题。”

3.身教而不压制幼儿日常行为。

对于幼儿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行为,以暴制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幼儿的身心受到损害,并伤害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对于幼儿发生的问题行为,家长要做到静下来,先观察、再归因、后干预。同时,干预以日常的言传身教,给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最为重要。

4.参与而不缺失幼儿日常生活。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教育的缺失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对幼儿造成很深的影响。父母即使对幼儿问题行为有客观认知,但是长期缺失幼儿日常生活往往会造成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判断不及时和不准确,更无法进行监控、干预与矫治。同时,祖父母、兄弟姐妹和保姆照管下的幼儿也往往不同程度表现出特定问题行为,因此父母应尽可能参与幼儿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仝岚. CBCL在吉林省儿童行为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俞红,吴清,李红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干预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17).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体育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失落的一角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注重课堂纪律,调控英语教学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