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茧房”对时政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反思

2018-07-19周媛常慧明

科技传播 2018年13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时政新闻

周媛 常慧明

摘 要 随着社会化媒体日益成为信息获取的主流渠道,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得以回归,但另一方面,随着资讯的爆炸,社交化传播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信息茧房”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尤其是时政类新闻传播造成巨大的冲击。

关键词 信息茧房;社交化传播;时政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4-0010-02

1 社交化传播:“信息茧房”的丰沃土壤

信息必须经过层层筛选和相互推荐才能有效抵达到用户,“推荐”成为这个时代信息获取的最主要的方式,社交媒体则是充当这个中介的最佳选择。

“社交化传播”为“信息茧房”的繁衍和加固提供了技术支撑。直至今日,信息市场早就脱离了“匮乏”的阶段,相反,呈现出过剩、冗余等问题。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坦斯针对网络传播个性化带来的问题所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网络的发展带来更多资讯选择,让社会看起来更民主的同时,也会让人在自我信息中迷失。所谓“信息茧房”,就是用户只会选择让自己愉悦或自己感兴趣的资讯,让用户在自我选择的信息中“作茧自缚”“自我陶醉”,从而形成认知盲区。

相对于门户网站式的网络传播阶段,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化传播让受传双方的界限更加模糊,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基本由用户自产自销。从2015年开始,我国兴起一股“用户个人内容生产”的高潮,UGC(User Generate Content,个人贡献内容)的兴起使得信息市场上的内容更加的多元、丰富,分众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这种丰富多元的信息,则为“信息茧房”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 土壤。

在这种传播模式下,用户能更方便地找到与自己兴趣类似的人,同时这个人群中传播的信息也都是“我喜欢”的。因此,信息的积累的传播就越来越集中在“个人爱好和兴趣”上,“信息茧房”也在这种社交化传播的背景下得以加固。

2 从“不爱看”到“看不到”:时政新闻遭遇“入口恐慌”

所谓“入口恐慌”,即是指用户可以从不同渠道,不同平台获取到相同的内容,用户是流动的。对媒体而言,这种流动性是没有安全感的,是容易造成“恐慌”的。

时政新闻虽然具有权威性等特点,但由于报道内容的特殊性以及传统报道方式的局限,我国时政新闻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领导才关心”的尴尬地位,“不接地气”“不说人话”等弊端屡屡遭人诟病,受众“不爱看”是时政新闻发展过程中的困境。然而,在社交化传播时代,这种“不爱看”的困境有了新变化,时政新闻从受众“不爱看”逐渐演变成受众“看不到”,时政新闻面临新的冲击。

“协同过滤算法”是在个人议程设置主观筛选之后的二次过滤,通过协同过滤算法,系统可以协同考察人群中不同的爱好,挖掘出特征最为相似的一群人,定向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对时政新闻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如前文所述,由于过去在选题操作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局限,尽管时政新闻在新闻价值上具有较强的重要性,但由于趣味性等方面的缺失,始终不能很好地吸引用户。随着协同过滤算法成为各大资讯类App的标配,除了固定页卡推荐以外,时政新闻可能会从一部分用户视野中“消失”。

社交化传播时代,用户的信息来源多为社交对象,同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的时候也会考虑到自身的态度与立场是否符合自己在这个圈子里的形象,因此更容易出现“回声室效应”。

由于小群体中的信息被不断强化和印证,在这个群体里人会逐渐形成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诉求,他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于互联网并没有主动给用户提供“应当”获得的内容,而人们也许意识不到自己对“时政新闻”的需求,从而让时政新闻比起他们所热衷的领域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

而比起传统的媒体模式,聚合类新闻平台只是信息的“搬运工”,而不负责价值观的输出与树立。在“内容创业,流量为王”的时代,这种只重流量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时政新闻从推荐页中 “消失”。

3 用户思维:走出“信息茧房”之反思

由于当前聚合类的新闻平台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渠道,也有越来越多的平台不再生产内容,而是把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仅提供面向用户的接口和平台。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解决“入口恐慌”是时政新闻的新课题。

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智能手机内存有限,用户不可能无限制地下载软件用来获取不同的资讯,因此在实践层面,多数媒体的战略是“全平台分发”,这也是解决“入口恐慌”的一个阶段性方法。但对于时政新闻来说,要真正走出“信息茧房”需要的不仅仅是“全平台分发”,而是树立“用户思维”。

3.1 改善用户体验第一步:有用性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新的技术如何影响新闻传播,但“贴近性”仍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取向。时政新闻一度遇冷最大的原因就是用户觉得“事不关己”。因此,时政新闻传播要改善用户体验的第一步便是“增强有用性”。

对用户而言,在重大的国家事务,只有真正落实到“家门口”才是有用的信息。因此,对媒体而言,把大而全的时政新闻落脚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上来,把“全国”变成“我家”,是时政新闻改善用户体验的有效途径。

此外,在寫作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上,加强“导读”的作用,在导读中加强人群的针对性,即在导读中强化新闻对哪群人“有用”。

3.2 改善用户体验第二步:易读性

尽管时政新闻的总体数量不少,但读者真正需要获知的信息却严重不足,这种现象被称为“结构性紧缺”。这种结构性紧缺并非真正源于时政新闻本身没有价值,很大程度也是源于其文风过于呆板,信息选择和呈现上来说“八股化”较严重,掩盖了时政新闻本身的价值。因此改善用户体验第二步就是增强新闻作品的易读性。

时政新闻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在文风上将时政新闻还原为“新闻”。时政新闻的写作应从用户出发,在新闻时间找深度挖掘有用信息,寻找最能满足用户的、最丰富的新闻资源,将时政新闻还原成“新闻”,而非行政部门的“简报”。

此外,传统时政新闻通常在篇幅上都比较长,这对于移动终端阅读而言,体验感较差。媒体应充分考虑时政新闻在不同媒体的表现形式,以方便用户阅读,比如以GIF代替长视频、考虑如Apple Watch等便携式设备的新闻呈现方式等。

3.3 改善用户体验第三步:社交性

根据2017年1月CNNIC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中国网民只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比例为62.9%,同时使用手机和电脑的占27.8%,也就是说,超过九成的中国网民都用手机上网流浪新闻,移动终端已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首选终端。

2016年“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项目研究中显示,尽管客户端(新闻网站)仍是移动用户的首要新闻获取渠道,比例为63%,但社交应用作为新闻获取渠道的重要性名列第二位,比例为49.4%,而这一数据近年实践观察应略有提升。

当前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通过“转发”,用户主动的转发效果远胜于媒体自身的宣传。而要让用户自觉主动地进行转发,除了内容的有用性以外,从展现形式来看,时政新闻也应多渠道多形式呈现信息。比如新华网数据频道在2017年两会期间推出的《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用无人机航拍,视频与数据结合这样的可视化形式,2分钟左右的时间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将繁琐枯燥的数据变成用户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此外,央视新闻推出的《最完整!一图解读2017政府工作报告真招、实招、硬招含金量高!》也是用图解的方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简明扼要,用户接受度高。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手段和方式的更新换代,时政新闻更应抓住契机变革,利用好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充分改善时政新闻的用户体验,将时政新闻打造成与百姓相关的新闻。

注释

①刘华栋.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中國广播电视学刊,2017(4).

参考文献

[1]向安玲,沈阳,罗茜.媒体两微一端融合策略研究——基于国内110家主流媒体的调查分析[J].现代传播,2016,38(4):64-69.

[2]石鉴,张如彦,卜一凡.“两微一端”平台中政治领域公众人物形象的传播研究——以《人民日报》“第一夫人”形象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92(8):45.

[3]曹素贞.“两微一端”视阈下网媒公信力的构建与提升[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4):71-72.

[4]白子阳.“两微一端”新闻媒体特点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63.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时政新闻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信息图表在时政新闻中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