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社会学十讲”课程教学与社区教育延伸实践
——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新案例

2018-07-19孙钦荣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学人口老年人

孙钦荣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一、“人口社会学十讲”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学术研究方向的凝练

无论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自身,曾认为科学研究就是专业学术研究,即致力于理论知识的创新,追求知识体系的完善。其实这是狭义的科学研究认知。1990年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发表了题为《学术反思》的报告,提出大学教师要承担4种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学术工作: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以及整合的学术[1]。这些分类使教师们认识到科学研究具有多元性,研究目的、侧重点可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科学研究中多少都会涉及其中的部分因素,其共同点是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发现问题有3种途径,即专业倾向、兴趣使然和现实需求。选择研究课题的最好办法是同时考虑这三方面因素,并结合目前所从事的工作。

笔者在开设“中国人口科学”课程时发现,学生对我国人口国情以及人口结构变迁对社会、经济等的影响有一定兴趣。又考虑到人口的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是申报了“人口社会学十讲”重点课程。

(二)《人口社会学》教材

人口社会学学科首先在欧美国家出现。1901年法国社会学家阿森·杜蒙特在其《道德及以此为基础的人口学》一书中主张用社会学和社会变迁方法研究人口问题。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人口学家汤普森发起成立了用社会学理论研究人口学的人口社会学学派。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首次提出了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标志着人口社会学的诞生[2]。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福特等人主编了第一本《人口社会学》。从此以后,人口社会学就成了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杜世勋教授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人口社会学》,到目前为止能查阅到13部相关教材(含译著),见表1。

第一本著作具有开拓性,确立了我国人口社会学的基本内容框架。其余著作除了阐述人口社会学历史,基本理论与方法,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及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又各具特色。佟新关注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讨论。王树新对老年人口、贫困人口、社会边缘性人口、人口现代化等专门问题进行了专章讨论。张桂蓉突出课程应用性,对人口城市化、人口质量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口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人口政策与社会进步等具体现实问题进行专章研究。文献良等人的教材集学术性、创新性、资料性于一体,对社会性别、女性发展、贫困人口、现代城市化评定与竞赛指标、人口生理素质分析与量化、人口投资、人口管理等作了深入探讨。汤兆云重点关注各种特殊人口群体的基本状况、特征、基本需求、社会问题及其有关的社会工作,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历时互动关系。杨菊华、谢永飞还对人口状况与政治格局展开专章讨论。

表1 国内出版的人口社会学教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书目检索整理

(三)“人口社会学”研究状况

1.学术研讨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转变加剧,社会问题增多。有4次人口社会学学术会议值得纪念:1988年11月首届人口社会学研讨会,主要议题是人口控制与社会发展,正式成立全国人口社会学研究会筹备组;1990年12月第二届人口社会学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的人口社会学;1994年6月第三届人口社会学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探讨家庭与社区养老服务互补等内容,田雪原教授提出了社会变革下的8个人口社会学问题;1996年6月第四届人口社会学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问题、劳动人口问题、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20世纪末,我国实现了人口转变,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课题逐渐分散于中国社会学会人口与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学会政治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等社会学分支学会的研究范围之中。还分散于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专业委员会、人口老龄化专业委员会、人口与社会性别专业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人口社会专业委员会等人口学学会分支中。

2.学术论文

在“中国知网”查找题名“人口社会学”的文献(精确匹配),共得到82篇论文,其中,1981—1989年26篇,1990—1999年18篇,2000年以后38篇,除了1982、1989、2016年为7篇及以上外,其余年份均是3篇以下。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要涉及人口社会学学科内容框架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定向等基础理论,为该学科的形成奠定基础。20世纪90年代的人口社会学研究主要是三届人口社会学研讨会的综述或侧记。进入21世纪,关于人口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议题主要有:自愿不育;人口流动,春运问题,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支持,农村光棍;城乡老年人、外来移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对人口社会学著作的评述。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仅有2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空间很大。

二、“人口社会学十讲”教学设计与实践

笔者结合自己参与的原计生部门的课题,正在参与的地方民政部门、老龄机构的社会实践项目,以及我国人口国情的变化趋势,申请开设“人口社会学十讲”课程。

(一)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课程定位是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对人口学、社会学以及人口社会学有一个基本认知;(2)了解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与社会进程的互动机制;(3)促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人口细分及其需求和社会进步的视角审视所学专业,开拓学生专业学习视野。

(二)课程内容体系

常州工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综合性较强的多科性地方高等学校。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四大原则:一是学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二是讲授基础知识与解读现实人口社会现象紧密结合;三是结合不同专业进行解读,开展案例设计,如人口与设计、人口与市场、人口与科技、人口与教育等;四是基础知识的体系性了解和专题研讨的深入性学习相结合。

所以,“人口社会学十讲”内容框架设计遵循基础理论与问题专题相结合的原则。前五讲是基础概念与理论,每讲名称具有一定吸引力,如“人口与社会是什么关系”“中国最多会有多少亿人——人口规模与预测”“漂泊与寻根的人口迁移——流动大军的归属”“人多耽误共富吗——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地球还能供养人类多久——人口生态环境”。后五讲是专题讲座,包括“人口政策专题——生之多少”“人口老龄化专题——孝之艰难与感动”“人口城市化专题——蚁族之惑”“人口现代化专题——文明之殇”“女性人口专题——围城之茧”。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法,上前五讲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之以数据、网课视频等。后五讲多采用课堂讨论法,如政策案例讲解,政府政策解读,热点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等头脑风暴式、辩论式讨论,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该课程考查方案突出实践性。一是撰写调查报告,采取问卷、访谈等方法在校园内开展关于人口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并写成调查报告。二是通过单页开放式试卷进行考查。

(四)教学总结

“人口社会学十讲”课程共开设过4次,每次选课都要求不超过40人。通过两种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第一,规定抄袭者不计成绩,最终考核结果显示学生总体成绩大多优良。第二,撰写课程学习总结,包括知识点归纳、收获与体验,以及改进课程教学的建议。除了与自身专业结合不够理想外,其余教学目标均已达到。教师在网上为学生答疑、上传教学资料,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的延伸——社区教育中的实践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笔者成功申报了2015年“常州市社区老年人精神关爱与审美传播”特色工作室项目。积极申报社区教育面授课程,以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区教育发展,为社区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服务。2016年《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老年人提供课程资源”[3],因而本课题具有一定超前性。

该项目建设期为3年,总体目标是建成1个品牌项目,3门品牌课程,1个稳定基地。内容包括3个方面:提升老年人社区参与能力活动项目,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讲座,基地老年人社区教育研究。目前开发的课程主要有“老年人的现代生活”“老龄社会下老年人价值”“老年社会心理讲座”“老年人与网络科技”“老年志愿者行为”“老年摄影与审美”等。

课程拓展项目开展3年来,已经在天宁区(红梅、青龙、雕庄、茶山街道)、新北区(三井、龙虎塘街道)、钟楼区(五星、北港街道)的16个社区开展了社区教育老年座谈、讲座或咨询活动(见表2),效果良好,得到老年人群和社区工作者的认可,“常州终身教育在线”曾多次报道。

表2 “人口社会学十讲”课程延伸常州社区教育活动(2015—2017年)

资料来源:根据“常州终身教育在线”报道整理

四、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一)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还处于认识和探索的初级阶段

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3种职能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学职能在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科学研究职能在19世纪初期得到确立,而社会服务职能则于19世纪下半叶形成。目前社会服务既是高校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服务水平、发展水平的基础,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已基本实现了体系化,社会服务虽受到重视但尚未实现体系化[4]。这从关于高校社会服务的研究中可见一斑,在“中国知网”搜索篇名“高校社会服务”的文献(精确匹配),期刊论文共有155篇,硕士论文17篇,报纸文章有8篇。年度分布上,1990—1995年7篇,1996—2002年0篇,2003—2009年60篇,2010年至今113篇,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起步较晚。就研究主题来看,研究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章有16篇,研究服务职能、服务能力、服务模式、服务伦理、服务管理的文章分别有40篇、25篇、8篇、7篇和4篇,说明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还处于认识和探索的初级阶段。

(二)高校课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互动

查阅“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可知,讨论教学与科研、科研与社会服务关系的论文相对较多,讨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关系的论文仅数篇。如认为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就是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学生的实习就是教学与社会服务的结合,专利的产业化就是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结合[5]。闫学玲、赵恒章指出了高校对3种职能的认识误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只停留在形式上,数量硬化,质量软化;过于重视科研、学校排名、教师考核与评职称的硬指标;社会服务不是硬性指标,学校不太重视和支持[6]。教学是中心,是基础,教师的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活动都是在教学基础上发展和衍生出来的;科研是关键,担当着连接教学与服务的角色;社会服务是重要环节,发挥着激发教学与科研动力的功能。因此,高校课程教学、课题研究与专业社会服务是交织在一起的循环互动促进关系。

教师对教学模式探索的过程是教学—学术—科研互动的过程。教师对社会服务中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可能产生创造性想法。科学研究使教师为社会服务成为可能,知识经济时代确立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这为高校教师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契机。由此可见,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活动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开设该课程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进而服务社区建设与教育。这些又反过来促使笔者深入思考和开展研究。笔者成功申报了一些研究课题,同时发表了多篇论文。如成功申报2012年常州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常州老年人精神关爱与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2014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项课题“老年社区工作创新体系研究”,2014年常州市第十届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老年人口社会分层与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对常州市的研究”,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苏南老年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研究”,2015年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常州社区老年人精神关爱与审美传播”等。同时,指导了201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老年痴呆患者群体的人口社会特征调研”。发表了《海峡两岸老年教育社会组织管理比较研究》《长三角应对人口老龄化未来策略研究》《农村老龄问题实际状况分析》《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常州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面貌调查研究》《基层老年人协会发展状况及其完善政策》《老年人关于戏曲动画欣赏的需求调查》等论文,荣获多项奖励。还有一些待研究的课题,如学生对代际关系的认知,国情演进中人口国情是如何演进的,公共管理中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老年人口内在结构如何影响养老服务规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如何与地方社会公共组织联盟合作等等,这些研究课题又会促使开发新课程或者完善课程内容,如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及其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课程中的案例。

“人口社会学十讲”课程的社会服务延伸,也是落实中央鼓励高校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介,推动精品教材和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社会共享[7]而开展的积极尝试。

总之,目前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主要注重两点:一是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的社会服务业务得到重视,这是资源的社会化服务;二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这是为产品或决策服务。其实,课程内容开发为社会服务内容是一项国民科学素养提升工程,比如“公共政策分析”“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等课程都可以开发为公共组织培训服务内容,有助于提升公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应当协调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三者协调平衡,才能增强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猜你喜欢

社会学人口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世界人口日》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