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18-07-19
(方城县人民医院,河南 方城 473200)
哮喘在临床儿科中属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危害患儿的机体健康,对患儿的生活造成影响[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雾化吸入治疗,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起效速度和治疗效果。小儿表达能力、治疗配合度以及依从性较差,使得治疗的难度升高[2]。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6月河南省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哮喘雾化治疗患儿88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患儿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1~12岁,平均(5.4±1.7)岁,病程5~18d,平均(8.6±2.2)d。全部患儿的病情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小儿哮喘相关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急、咳嗽、喘息以及胸闷。排除存在重大器质性病变、入组前应用支气管扩张剂以及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患儿。
1.2 方法
1.2.1 雾化吸入前护理 a)开展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参照循证护理原则,护理评估患儿病情,了解患儿发生哮喘的病因、作息时间、家庭环境、饮食习惯以及性格特征,对患儿家长进行哮喘及雾化吸入治疗的相关知识介绍,提高患儿家长的治疗配合度。b)心理干预: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无法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加之长时间受到疾病的困扰,易发怒、暴躁、哭闹。护理人员为患儿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患儿开展心理支持干预,以成功案例鼓励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治疗信心。c)做好雾化吸入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协助患儿保持坐位或半坐位,增加肺部的气体交换量,若患儿的配合度较低,则可指导家长进行协助;雾化吸入所应用的药物应现用现配,同时对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严格执行;若患儿呼吸道内存在大量痰液,则先为其吸痰,保证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治疗前禁食,避免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呕吐;参照患儿的年龄为其选用适当的雾化吸入工具,小于4岁的患儿配合度较低,用面罩,大于4岁用喷嘴。
1.2.2 雾化吸入中护理 指导患儿学习合理的呼吸方式,控制呼吸频率,并教会患儿及其家长正确使用雾化器;若患儿的年龄较小,可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防止患儿哭闹,进行自然呼吸;或使用间歇吸入法,在患儿睡眠时进行吸入治疗。进行面罩雾化吸入时,首先将面罩距离患儿的面部一定时间,待患儿适应喷雾后再进行佩戴,禁止将面罩放置在患儿的眼睛部位;雾化初始剂量不可过大,应逐渐增加,同时要将雾化液进行加温,保持与机体温度一致;密切观察管道是否发生扭曲、漏气等;密切观察患儿治疗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包括面色、呼吸节律、心率、不良反应等,若有问题则应立即将雾化吸入治疗停止,并开展相应的处理操作。
1.2.3 雾化吸入后护理治疗完成后护理人员及时为患儿叩背,促使痰液排出,若有必要进行吸痰操作;护理人员对患儿家长开展出院指导,告知遵照医嘱用药,为患儿提供合理饮食,尽量消除生活环境中可能引发哮喘复发的因素;做好患儿的出院随访工作,每月1~2次,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根据患儿的情况开展相应的指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儿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护理依从性。在患儿入院后接受护理干预前对患儿及其家长开展护理依从性评价,护理依从性采用自制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包括正确应用药物、坚持监测、注意预防诱因、掌握紧急处理措施、家长掌握哮喘基本知识。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患者的护理依从性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护理依从性比较[n,(%)]
3 讨论
有资料报道称,在小儿接受雾化吸入的过程中,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患儿家长配合度低、患儿出现抵触情绪和行为。因此做好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对于治疗的顺利完成具有积极意义[3,4]。
全程护理干预的实施,从治疗开展前至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均将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以及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落实,由此保障了治疗的顺利完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这也和前人的研究报道中95.61%的治疗有效率基本相符[5]。提示全程护理干预的实施可通过保障雾化吸入治疗的顺利完成,由此使患儿的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本组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干预前,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全程护理干预的实施,促使患儿及其家长了解到雾化吸入治疗的必要性及正确方法,从而使患儿及其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的开展。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保障小儿哮喘雾化治疗的顺利开展,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从而使患儿的肺功能得以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