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8-07-19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临床危重症,在早产儿中比较多见,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1],也是引发新生儿死亡的因素。现对本次分析的52例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结果进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52例样本数据均选自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气急、呻吟、发绀等现象,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胎粪吸入性肺炎等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形式,每组包括26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14∶12,胎龄范围26~37周,平均胎龄(31.23±5.36)周;试验组中男女比例13∶13,胎龄范围27~38周,平均胎龄(32.54±4.54)周。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开展机械通气治疗,依据患儿病情、体重以及孕周情况对机械通气初始值进行调节,一般PIP设置为16~25cmH2O,Fio2设置为0.5~0.8,Ti设置为0.45~0.6s,PEEP设置为4~5 cmH2O,FR设置为6~8L /min,RR设置为30~45 h/min,依据患儿疾病程度选择PRVC、PCV、PSV+SIMV等通气模式,在0.8~1.4 kPa范围内控制MAP,防止过高压力损伤患儿身体。氧疗过程中,在6.5~10.5 kPa范围内控制PaO2。
试验组患儿在以上基础上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选取猪肺磷脂注射液(进口药品;意大利 Chiesi Farmaceutici S.p.A;注册证号:H20080429,2008-08-04)作为肺表面活性物质,患儿初次注射剂量设置为100~200 mg/kg,对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间隔8~12 h之后可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为100 mg/kg,经气管插管利用硅胶管直接注入37℃的猪肺磷脂注射液,利用复苏囊进行1~2 min的加压给氧,促使均匀分布猪肺磷脂注射液,随后与呼吸机进行连接,在稳定患儿病情之后,可以尽早拔管,之后选择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或者非侵人性呼吸支持鼻塞进行干预,对患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观察。
1.3 观察指标
患儿经对症治疗之后血气指标恢复正常,呼吸稳定,电解质与酸碱恢复平衡状态判定为显效;患儿经对症治疗之后血气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呼吸基本稳定,电解质与酸碱恢平衡状态有所改善判定为有效;患儿经对症治疗之后各项指标变化均不显著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PaCO2水平、PaO2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试验组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76.92%;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3,P<0.05)。
2.2 对比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PaCO2与PaO2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儿PaCO2水平、PaO2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CO2水平、PaO2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患儿治疗后PaCO2水平、PaO2水平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aCO2与PaO2水平对比
2.3 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呼吸机撤机时间
对照组住院时间(22.23±2.32)d、呼吸机撤机时间(12.23±2.25)d,试验组住院时间(12.36±3.11)d、呼吸机撤机时间(7.11±1.21)d,试验组住院时间、呼吸机撤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7/10.22,P<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在新生儿出生之后发生短暂的自然呼吸,随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的呼吸衰竭以及呼吸窘迫症状[2],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措施,可促使患儿得到较为有效的正压通气,防止患儿发生肺泡塌陷现象,增强肺功能以及肺泡内残气量,提升氧合能力[3]。此外也能够减少气道阻力与呼吸肌运动,改善患儿肺通气功能。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引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因素,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之后于肺泡表面上进行作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扩张萎缩肺泡,对于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十分重要[4]。
本次研究发现,试验组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治疗后试验组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PaCO2水平、PaO2水平与对照组患儿PaCO2水平、PaO2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住院时间、呼吸机撤机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陈林[5]研究结果一致。证实将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可显著缩短机械通气使用时间,降低发生气胸、慢性肺疾病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显著提升患儿救治成功率。
综上,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疗法相比较单独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更显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是值得应用的一种可靠且安全的联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