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绩效与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8-07-19范海燕崔淑芳孟凡云王凯颖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院校

范海燕,崔淑芳,孟凡云,王凯颖

(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教育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大学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它承接着人由校园到职场的角色转换。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在高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与权重。高职教育也被称为就业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院校的突出特点。本文以绩效作为切入点,针对高职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德育工作成效所特有的抽象性与延迟性,尝试构建基于绩效与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基于绩效与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意义

1.德育评价的意义。评价是对人或事物价值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的一种认识性活动。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搜集相关的事实性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1]。德育评价的功能包括鉴别、控制、激励、诊断以及导向。鉴别是德育评价的基础功能,对所进行工作及其结果做出评价,清晰地指出对错,使德育工作者有意识地调整其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克服工作的主观性与随意性,使受教育者根据评价结果纠正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最终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2]。建立科学、客观、可行的评价体系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它应来源于德育工作,更要高于德育工作。

2.将绩效理念引入德育评价的意义。绩效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概念,作为一种评价指标和手段,是衡量经济管理活动的成效的重要尺度。近年来,这一概念逐渐被运用到其他领域。德育绩效,就是指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高职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德育内容的有效转化,即通过德育工作,使学生能够接受教育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和实践行为,成为“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层次、社会认知度、自我目标定位、心理素质等均具有自身特点,简单的照搬普通高校的德育工作模式往往会事倍功半[3]。讲求绩效并非为追求工作中的低成本,而是力求以适宜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达到成效的最大化,以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作为其风向标的评价体系也应与相呼应,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性。

3.在德育评价中引入过程管理的必要性。终结性评价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德育评价形式,一般以一年或一学期为计量时间,这种评价方式中只注重了综合结果,忽视了对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观察;在评价对象中,只狭义地以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表现为主,没有对德育工作的过程与工作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原则上讲,从党政管理人员至一线教师,任何与学生活动有交集的人员,都包含其中。因此只有在德育评价中引入过程管理,对德育工作的全貌进行评价,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德育工作中各环节运行的合理程度与各要素间的协同性,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依据;只有对过程进行监控,以动态的方式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进行及时的跟踪、评价、反馈、调节和矫正,才能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关于自身行为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知善恶,明美丑,扬长避短,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基于绩效与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双向的确定过程。一方面,要通过掌握德育对象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评价内容必须与学校总的战略目标相符合,实现个人目标、院系目标与学校总目标的相互融合。由于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学校德育绩效的基础就是院系的绩效,而院系的绩效又是以学生思想品德的考评为基础。因此德育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高职学校德育考评、院系德育工作的考评以及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从以上三个层面,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形成纵横交叉的指标连锁体系(见附表),从而实现对德育工作评价的全面性与过程化。

附表 基于绩效与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三、基于绩效与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的特点

1.立体化。德育系统不是一维的,而应是立体的、交叉的、全方位的。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否具有自觉的绩效意识,德育过程要素能否优化,制度安排是否合理,环境是否积极,都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最终效果。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在空间维度上应考虑到全员参与的特点。教师的言传身教、管理者的目标、工作的方法、服务的质量、校园的软硬件环境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德育的作用[4]。德育强调人的内化,并最终转化为人的行为,这其中的作用周期因人而异,因此从时间维度上,德育评价则既要注重最终的效果评价,也要注重平时的过程评价,从组织领导、实施过程、工作业绩等全过程给出相应标准,为德育实践作出引导[5]。

2.阶段性。在三年制的学习中,每年的学习内容与侧重点均有所不同:大一以学习公共课(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大二主要学习各专业核心课程,大三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习环境由校园转至企业,学生同时兼具员工的双重身份,因此德育评价的内容也应与之相对应。一、二年级的评价体系中以学生的在校学习状况为主,如思想政治课程得分、课堂出勤率等等,大三则需考察对企业制度与岗位要求的遵守与执行情况。

3.高职特点。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高职的德育工作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使他们成为有较高职业素养、具有鲜明个性有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本体系的学生评价部分中,在思想、政治与道德评价的基础了增加了职业性评价。从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二阶段专业文化的培养再到大三阶段的岗位执行情况,旨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连续性评价。

4.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给当前的校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同价值观的冲击,由此思想变得活跃、自由和开放,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使得大学生对传统的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差。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并利用网络的作用,开通德育工作网站,对于先进人物或事迹及时通过网络进行发布,随时注意学生在虚拟空间的动态,有的放矢,正确引导。

四、结 语

相对于法律的硬性约束,德育更倾向于是一种软性的行为导向,人们对于道德标准的遵守与重视程度往往不够,高职院校也多疲于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没有将德育放至足够的高度。但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在促成社会和谐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知法守法,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要重于后者。高职教育在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异决定了其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应具有自身的特点。本研究将绩效与过程管理理念同时引入高职院校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中,对德育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同时兼顾高职生特点,构建了客观可行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以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