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inTech浪潮下的银行业转型问题研究

2018-07-18郭娟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监管风险管理

郭娟

【摘 要】当前,金融科技的浪潮席卷全球,作为我国金融行业核心的银行业也在FinTech浪潮下面临转型的压力。本文分析了金融科技背景下银行业所面对的转型压力、具备的优势;以及银行业转型的发展策略,为其提出了多条建议。结尾简要总结了FinTech为行业监管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科技;银行业转型;风险管理;金融监管

FinTech——金融科技(FinTech为Financial technology的缩写)的概念来自美国,用以指利用科技手段更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行业。金融科技被视为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具体是指互联网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依靠软件开展的低门槛金融服务。

一、FinTech浪潮下银行业面对的转型压力

首先,众所周知,更加严格是目前宏观监管环境的趋势。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处于防风险、去杠杆、严监管的形势下,在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强调了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基调就是严监管、防风险。2017年3-4月,银监会(现银保监会)发布了许多文件以整治银行业的诸多乱象,其中包括《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的专项治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等。

其次,传统运营模式的业务盈利空间一直都在缩小。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传统的存贷业务利差盈利模式给银行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银行的大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现如今国家去产能、调结构的转型阶段,传统业务的增速放缓。而银行对于中小型企业中优质客户的识别仍存在技术上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高速发展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冲击在近几年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移动支付、货币市场基金、无担保消费信贷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企业对数据收集和用户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娴熟,这是银行业所不能比拟的。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也使得人们的支付习惯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因素,无疑是对银行业如何守住原有的零售业务份额的一大考验。而与此同时,客户对于银行所提供的诸如:定制化服务、智能数据、实时快捷、隐私保护等服务的质量和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满足这些需求,无疑需要金融科技技术的注入。

二、FinTech浪潮下的银行业具转型优势

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银行业,银行在FinTech浪潮中转型既有必要性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诸如:银行业务资质完善、客户容量和基数大、风险管理技术相对成熟、抵抗风险能力强等。

我国商业银行具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其业务经营权限和范围也有着严格限制,银行经营业务能力强、业务开展历史长。我国银行业以各地分行、支行和营业网点为基础建立起的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网络也建立了大量稳定长期的优质客户关系,既有独特的吸儲放贷资格,在金融消费领域同样具有独特的信誉和地位。

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占据核心地位,而且其对于经济风险的防御能力极强,特别在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周期的波谷时期,通常此时人们对于风险的厌恶程度很高,通常会选择银行这一抵抗风险和经营水平较高的机构。对比近年来兴起的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公司发展的各项顺周期金融服务,此类业务和机构受经济周期影响极大,加上其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并不成熟,而往往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很差。例如现金贷这种短期小额、无场景、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传统金融所无法触及的长尾客户,属于高级信用风险人群。众所周知,在刚过去的2017年,现金贷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包括行业利率畸高、多头借贷、暴力催收和个人信息保护不足等。这些都是由金融科技企业对于信贷审核的不严谨、对信用风险的防控意识不足引起的。而银行具有长期经营各种风险的经验,也有足够的资金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人才,从风险防控的角度来讲银行无疑更胜一筹。

三、FinTech浪潮下银行业的转型策略

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不应仅仅是技术在银行金融产品和银行体系的简单叠加,而应是在认真规划、尝试应用、反复检测后推广到银行体系中,从而与金融产品深度融合。对于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变革,应当通过“沙盒监管“等试点机制,先小范围模拟开展业务测试,通过测试后再深度推广。

(一)“大数据”驱动服务精准化

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环节在于贷款人的资质与信用等级的评估、授信以及定价。利用大数据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估供需双方的信用和风险,挖掘分析客户的行为特点与交易习惯,实现对贷款对象的信用评定。同时,根据客户数据信息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以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更精准地进行客户身份的识别,从而推出符合各类群体需求和风险特征的信贷产品,提高风控效率,实现从“经验依赖”到“数据依据”的转化。大数据的驱动作用应建立在银行推进海量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等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之上。

(二)“区块链”推进信息透明化

区块链技术具备了去中介性、去信任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在融资方面,这一分布式账簿系统可以解决银行和客户之间在合同订立时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例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在征信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去信任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使得银行机构一改原有的征信模式和方法,同时也能降低不良交易的风险。在银行的资管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可以减少由于涉及“银行—第三方机构—客户”三方当事人而带来的资产评估信息传递错误等人为操作风险。

(三)FinTech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潜能进行挖掘,尤其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潜能。其中信用风险防控领域在其中最为重要,上市银行研发风险预警模型,开创了利用模型进行早期预警的新模式。例如招商银行引入的新模式可预警六成以上的对公逾期及不良资产,预警时间相比逾期平均提前八个月;兴业银行的“黄金眼”系统则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未来一季度可能降为“关注”类以下评级的企业预测准确率过半,达到了55%。除此之外,大型银行还利用其科技优势,尝试构建风险信息共享的云平台,如工商银行的“工银融安e信”反欺诈系统,除同业间以外,还为其他非金融企业与社会大众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前者包含基础和深度的风险筛查与挖掘、订制服务、租赁式反欺诈在内,可谓功能种类齐全。

(四)组织创新助推FinTech融入银行

推动银行业的大规模组织创新,建立敏捷组织和文化。为使数字化、云计算战略部署得到实施,国际上有许多银行纷纷开展了组织创新,设置专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开展新型业务,其目的在于一改传统业务低效的缺点,提高各组织部门的运营效率。花旗银行设立孵化器、创新实验室、风投等部门对新型业务进行研发与管理风险;荷兰ING银行引入“部落小队”敏捷组织,再加上大数据的全面应用,客户体验则更加顺畅、透明化,服务实现了实时自动化。而澳联邦银行则引入创新车库定位研发下一代银行产品。

金融科技的发展在需要宽松发展环境的同时,离不开适度而有效的监管,需要保持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动态平衡。具体来讲就是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和体系,既要强调用法律法规划清金融科技的“负面清单”,又要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和金融科技公司的自我监督能力,审慎监管加强并与行为监管并行,实现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协同监管和长效监管。

猜你喜欢

金融科技金融监管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百度金融成立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学院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宁夏平罗县城乡居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