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2018-07-18张翠方
张翠方
摘 要:新媒体时代,数字化信息广泛传播,但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还没有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的数字化历史文化资源教学平台还未建成。文章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数字化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模式和应用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11-02
一、问題的提出与内涵的界定
新媒体时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新的路径,使其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和更便捷的保存与传播模式——数字化。
(一)对新媒体的理解
“新媒体”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与传统报纸杂志等媒体截然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以互联网为依托,依靠数字技术等,借助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传播信息,便捷生动,成为了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媒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为46.4%。然而问题是新媒体虽有便捷、互动等优势,但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和开放性仍是有待克服之处。
(二)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明确提出“使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应用。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实物形态更具有进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便捷性和实效性,但有几个基本概念,必须加以区分:1.数字化资源平台。数字化资源平台一般是为教学服务而收集和整理的相关教学资源的单向数字展示平台,是一个电子资源库,不具有互动与交流的功能。2.数字化教学平台。它具有双向性,兼具教学和资源共享两种功能,是课堂内教学的有效延伸。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所研究的范畴包括了数字化资源平台与数字化教学平台,以及其他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相关资源和平台。
二、应用原则与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3],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由此可见,数字化和信息化历史文化资源进入高校思政课堂也是大势所趋。
(一)应用原则
1.互补性与教学性。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进入思政教育,目的是为更高效的教学服务,应体现互补性。在虚拟历史资源的选择上要围绕思政课程或者教材选择互补性资源,实现教学过程,为思政教育服务。
2.开放性。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便捷迅速。网络是没有距离限制的,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均可在网络上借助新媒体工具实现资源共享,这远比单一的思政课本更丰富、更开放、更具有吸引力。
3.互动性和角色替换性。在数字化的历史资源教学平台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体现互动性和角色替换性,教师和学生可随时成为虚拟思政教育的主体,思政教育也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经济适用性。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进入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弥补课堂教育因为资金、人员等不足而产生的局限性,因此应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如利用免费的历史文化数字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虚拟教学。
(二)具体应用路径
1.搭建数字化历史文化资源教学共享平台。(1)虚拟环境下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历史文化资源教学平台,如思政课程教学交互式网站,该平台既是教学平台,也是资源共享平台。围绕教学,搜集整理与思政教材有关的,或者具有一定延展性的数字化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网络转载的,或者自己制作的。学生发挥主动性运用新媒体工具学习,师生在线交流互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2)现实思政课堂教育中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课外可以通过网络搭建虚拟教学平台,在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也可将大量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带入课堂。microsoft 2010的实用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插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Flash等,其展示功能无疑比枯燥的思政课本强大许多,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设计任务驱动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为提高教学效果,克服“教材讲稿搬家”现象,要求资源的设计与启发学生思维、加强学生综合训练相结合,要充分体现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4]。任务驱动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可满足这一要求。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制订辅助教学的虚拟实践教学计划,搭建任务驱动平台,用PDCA循环进行监控,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搜索相关数字化资源自主提交作业。如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思政课开展的“观影·知史·明智”虚拟实践教学活动,由学生自主观看历史纪录片《复兴之路》,然后在线自主学习,搜索相关文字、图片等完成实践报告,丰富的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这一活动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3.与其他机构合作,资源共享。这是解决资金有限和对知识需求无限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进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历史文化资源除了自己动手制作之外,还可与其他机构合作。如博物馆、图书馆、历史文化遗迹大多已建立门户网站,形成了众多的数字化历史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学校相关机构可根据需要对以上免费的数字化资源进行搜集筛选,学生可访问这些网站,实现自主学习,弥补课本学习的不足之处。
4.利用网络课程或者慕课平台。新媒体时代,网络课程或者慕课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网络课程也是一种数字化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展现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可获取性特点。国内众多高校或者教育机构都开发了“史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相关历史文化网络课程。但目前国内的思政网络课程或者慕课视野较小,大多是校园思政课程的复制,缺乏个性和特色。
三、有待改进和创新之处
(一)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够丰富,平台模式单一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适用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缺乏,而在已有的资源和平台中,大多是课本的复制和教材的堆积,缺乏专业性和学科特色,可用于思政教学的交互式数字化资源更少。而大学生缺乏选择与辨别的能力,对于资源的深度研究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学习流于表面。
(二)未能足够体现思政教育的特点,满足教学需求
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平台具有广泛适用性,未能体现思政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不具有个性化和具体化的特点。思政教育中师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其进行选择、分析和整理。因此,具体实践中还应以“需求导向”为设计理念,选择或设计适应思政教育与师生教和学的教学资源与平台。
(三)互动与评估机制的欠缺
目前,相关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平台或者教学平台均普遍缺乏充分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而且大多数的平台更多地是为教师的备课服务的,没有体现教育中的互动环节,无法维持其高效的运转和长足的生命力。学习中也缺乏系统的量化评估标准,而且难以对动态的网络学习过程进行掌控。
(四)更新与维护滞后
新媒体时代,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数字化的历史文化教学資源也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教学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变更,但因目前高校均存在教师与学生比例配置不合理,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历史文化数字资源与平台建设力量不足,数字化的资源和网络并没有真正发挥效果,特别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单靠教师显得力不从心。
数字化的历史文化资源进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视野,为大学生提供全新的、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和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为大学生感悟历史、明鉴历史、道德素质提升提供新的动力,进而推动其创新发展,但
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该命题的充分实现任重道远,还有赖于教育工作者们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9-01].http://www.cac.gov.cn/2016-01/22/c_1117858695.htm.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9-01].http:// 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3]国务院与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9-0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4]徐定华,彭慧.建设数字化课程 开展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