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大修都江堰
2018-07-18赖晨
赖晨
四川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李冰、李二郎父子修建至今,2000多年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和历史上众多名人重视对其的治理、维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丁宝桢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在光绪年间曾任四川总督,在其主持下,对都江堰进行了大修。那么,他为何要维修都江堰呢?他是怎样维修的呢?维修效果如何呢?
大修原因
1877—1878年,在丁宝桢的主持下,对都江堰进行了大修。这次大修,和都江堰的年久失修影响了灌溉区农业生产和民生,百姓的请求以及丁宝桢具有丰富的治水经验密切相关。
首先,都江堰年久失修,影响了灌区的农业生产和民生。
都江堰之所以能长期稳定地发挥其水利方面的作用,主要得益于每年冬春枯水期的堤堰整修和对内江、外江的河床沙石的淘挖。岁修和其水利作用的正常发挥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但是从清朝中叶开始,都江堰均未进行大修、治理,导致其水利效益日渐减退,水灾、旱灾经常发生。到了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灾害尤为严重。河床沙石淤积得越来越高,最终,两岸的沙石淤积高度和农田平齐,导致洪水泛滥,冲刷堤堰,岷江两岸的良田经常被洪水淹没。都江堰灌区总共有20多万亩良田被淹没,无法耕种。灌县、温江、崇宁、郫县、崇庆等州县的民田,被冲毁了六七万亩。1867—1873年,灌县境内的良田、道路、桥梁大多被冲毁,尤其在1868年,洪水涌入灌县县城。1875年,灌县、新都等县被洪水冲毁的房屋、良田更多,淹死了一两百人。翌年,灌县又遭到洪水的破坏,良田、道路全部被冲毁,有一座导江桥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到丁宝桢治理都江堰前夕,每年淹死几十人到几百人。发大水时,岷江下游的成都城都会进水,主要街道可以行船。
1876年,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之后,他发现都江堰灌区每年都因为春灌无水,导致农民连年到官府群体上访。他深感必须对都江堰进行大修、治理。
其次,灌区民众请求对都江堰进行大修、治理。灌区老百姓大修、治理都江堰的愿望十分强烈,丁宝桢多次收到各县相关报告。甚至有绅士提出官民分工治理都江堰的方案:政府维修河心,民众捐款修理两岸。
丁宝桢亲自赴都江堰实地视察,发现内江、外江河道堵塞淤积,河岸废坏,民田荒芜,他立即向朝廷写报告,要求对都江堰进行大修、治理。
最后,丁宝桢具有丰富的治水经验。丁宝桢在山东任职巡抚14年之久,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如,1871年9月,黄河在山东郓城决口,灾情空前严重,丁宝桢抱着病体,立即参与抗洪救灾。随后,他亲自带领士兵,投入32万两白银,修建了牢固的官堤和民埝。
大修举措
丁宝桢通过实地踏勘都江堰,发现水口分水鱼嘴朽坏十分严重,外江的水多灌入内江,导致灌县下游的几公里处三江汇集。
丁宝桢认为都江堰急需治理的根本问题有两个:第一,卵石竹笼堆砌的岸堤不够坚固,十分容易被冲毁;第二,河道淤塞。
为此,丁宝桢结合都江堰的历史及其现状,充分借鉴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思想,主张淘挖外江的泥沙,让河床降低,垫高内江河床,确保外四内六的分水原则。后来,他把都江堰的河道深淘达1.2丈(1丈约为3.33米)、1.3丈和1.4丈不等。
灌区十几个县的民工从四面八方汇聚灌首,共有几万人。按照惯例,灌区壮丁每年必须服30天劳役(义务工)。丁宝桢鉴于灌区连年灾害,民生凋敝,他按工役给修河人员发工银。为此,民工们十分感激,尽心修治。
1877年隆冬,丁宝桢下令把分水鱼嘴挖深重修,以实现三江分流,挖出的大小碎石用于修培堤岸。当时有人主张把大鱼嘴退缩40丈,丁宝桢坚决反对,他把大鱼嘴重建在原址上。1878年,岷江洪水泛滥,分水大鱼嘴基本上安然无恙,印证了其观点的正确性。
他把人字堤加深加宽,用条石新建。从人字堤的第三道开始,每道使用一个鱼嘴沉入江心,使其高出水面几尺,用来抵御急流,以保证离堆。离堆下游各堰也分段淘浚,以达成水流畅顺。
此外,丁宝桢根据都江堰的实际,改变了之前传统的堤堰构造,采用“易笼为石”,把之前的卵石竹笼所建造的堤堰全部拆除,改用条石砌筑堤堰,条石之间用铁锭互相闩住,并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縫,使之融为一体。
都江堰大修工程在1878年4月按期完工,整个工期只用了3个多月,开支约13万两白银,全部由藩库银支付。这笔钱可以支付一个甲级知县120年的薪水。
按照当时的惯例,藩库银称为官平银,成色十足,而市面流通的平银,成色只有九成七。用市银缴库要补“火耗”,库银折用市银,要贴,称之为“羡余”。大修开支支付用的是平银,13万两库银支付,库银折平银,无形中多了近3000两“羡余”。按照惯例,这笔钱应归丁宝桢等人所得,但他不要这笔钱,用这笔钱修建了飞架南北的石桥——“南桥”,为岷江两岸人民的交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除了河道、内外江的石埂、人字堤、鱼嘴、飞沙堰、白马槽、湃水口、平水槽等水利设施得到了修整,丁宝桢还对普济桥、索桥的石墩进行了重建,恢复了道路交通。此外,他在沿江堤岸进行了绿化,植树造林,这保护了堤防,美化了都江堰的生态环境。
大修成效
也许是天意弄人,工程完工当年的6月,岷江发生百年难遇的大水。江水突涨,拱木巨石,水流滚下,势如掣电,色黑气腥,纵横鼓荡,声如雷轰,惊心骇目,历时一月之久。虽然金刚堤、飞沙堰和人字堤等部分工程被毁坏,但从整体上而言,都江堰的工程质量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878年11月,丁宝桢与其他官员自备经费,再次兴工修治都江堰。此次修治主要加固补建鱼嘴,恢复堤堰竹笼结构,扩宽和疏浚河道等。
仅仅两年内,大修后的都江堰就让以前被洪水淹没的8万多亩良田得到恢复,下游地区免除了水灾的痛苦,在干旱季节,灌区农民也有地可以耕种了。
从此,灌区十几个县的人民安居乐业,都江堰按惯例的岁修也得到了恢复,成都平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富裕,为朝廷增加了税收,推动了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都江堰大修工程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肯定。朝廷下令奖励丁宝桢几万两白银,但被他婉言谢绝了。1881年十月初二,朝廷发放大藏香10支,由丁宝桢顶替光绪帝到江神庙祭祀,这充分体现了朝廷对他的鼓励与肯定。
1886年,丁宝桢病逝于成都。百姓在二王庙上侧建立了丁公祠,成都各县也纷纷建立专祠,以纪念这位治水的循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