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一条天渠系太行

2018-07-18石闯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5期
关键词:林州林州市林县

石闯

杨贵是谁?豫北林县(今林州市)的老县委书记。尽管他早已定居北京,但“红旗渠”三个字跟了他一辈子。10年艰辛岁月,他率领10万人造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人们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红旗渠,这项被100多万林州人民称为“救命渠”“生命渠”“幸福渠”的民心工程,从它诞生之日起,便以其雄浑、磅礴、壮美、神奇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

如今,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名扬四海,享誉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江泽民、胡锦涛、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先后莅临红旗渠参观考察。

2018年4月10日0点48分,被誉为红旗渠总设计师的杨贵在北京安详地走完了人生历程,享年90岁。

26岁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

去之前就知道缺水

“杨贵是我们的老书记,在林州家喻户晓。他为我们建立了一座精神家园。”林州市作协副主席傅敏提起杨贵老书记赞不绝口。他说,红旗渠,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串故事,红旗渠的建成,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这一切,离不开杨贵老书记。”

杨贵,1928年5月28日出生在河南汲县(今新乡卫辉市)狮豹乡罗圈村。他14岁起参加革命,15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5月,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书记。至此,他的命运就和林县及当地老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他在林县工作了21年。

走马上任之后,杨贵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里跑遍了林县一半以上的村庄,初步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况,找出了林县贫困的症结:一是严重缺水,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地方病肆虐。

“去之前,我就知道林县缺水,百姓生活极其困难,但初到林县,整个县里的状况还是让我很心酸。当时全县有9万余亩田地,但能浇上水的只有1.3万亩。”当时杨贵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要先解决缺水的问题。在他看来,糠菜半年,严重缺水,直接导致了胃病、皮肤病、甲状腺肿大、食道癌等地方病的流行。后来,在经过多方面考察后,杨贵认为,缺水是造成林县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率领10万人苦干10年,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林县位于太行山脉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

不想当“太平官”的杨贵,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夙夜在公,组织干部翻山越岭、走街串户、访贫问苦,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让全县人民真正过上幸福日子”是他的梦想。

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其中总干渠长71公里。红旗渠工程上马之初,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候。上级对县里明确表示,同意引山西浊漳河水修渠,但是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资金和粮食问题。多年后有记者采访杨贵,问道:“在困难时期动这么大的工程,您有把握吗?”杨贵的回答简单而直接,他说:“整个工程我们都是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技术人员仅有28人,最高学历为中专;没有水准仪,用一脸盆水一根筷子替代;没有住处,山崖石洞安身,露天野宿,薅草当被;没有工具,铁镢、铁锹、小推车都用上;没有石灰,自个儿烧;没有炸药,自个儿造。

当然,杨贵敢于拍板引水修渠,自有他的底气。资料显示:修渠时,林县县委手里有300万元经费和1500多万公斤储备粮可以动用。杨贵为修建红旗渠所做的准备远不止储备钱粮这一桩。

1962年,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建成不久后,杨贵主动与引水地山西省平顺县协商,签订了《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将红旗渠占有的土地、山坡,毁坏的树木,以及浊漳河引水点到红旗渠渠首拦河大坝的河滩,全部作价买断,“确保林县人民群众对红旗渠永远使用的权利”。

当时有人不以为然,对此,杨贵的解释是“不给后人留麻烦”。参加修渠的干部民众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他们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

1969年7月6日,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至此彻底解决了林县人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从主动脉的总干渠、干渠,到毛细血管的各斗渠,枝枝蔓蔓,密密匝匝,红旗渠几乎覆盖整个林县,让一脉脉水流,绿了荒山,润了旱地,涵养出一派太行春色。

難能可贵的是,林县县委一班人带领林县人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事情,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丝一毫的钱粮物资。

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多次回林州,

三年前为重修红旗渠捐1万元

很多人赞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红旗渠之所以能够修成,得益于一个词——“担当”。杨贵坦率地说:“我们是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所以才‘敢想敢干。只要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林州市政府新闻办提供的杨贵生平简历显示: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后,杨贵于1969年7月调洛阳地区,任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10月,杨贵任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1973年2月,杨贵任中共河南省常委,仍兼安阳地委书记、林县县委第一书记;1973年11月16日,杨贵调公安部工作,任公安部负责人(仍兼河南省、地、县职务);1974年,杨贵正式离开林县。

1979年,杨贵调五机部工作,到山东渤海农场任副场长。1982年12月,杨贵调农业部,任国务院三西办公室副主任。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办公室,杨贵任扶贫办公室顾问。1995年6月,杨贵离休。2006年3月,中央批准杨贵职级为副部长级。2006年8月,中央批准杨贵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待遇。

杨贵老书记情系红旗渠。他曾说,自己人虽然离开了,但心从未离开。1990年5月至2016年10月,杨贵老书记先后多次回到林州参加红旗渠相关活动,看望干部群众,感受红旗渠畔的变化,并为林州发展建言献策。

由于时间久了,红旗渠支渠、斗渠、毛渠等被人为损坏得很严重。2014年12月,杨贵得知林州市政府要出资整修红旗渠的当天晚上,激动得没有睡着觉。杨贵见到林州市的领导后,就向他们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工程质量。2015年7月,林州市召开重新整修红旗渠的动员大会,杨贵捐了1万元钱。“我想对于我来说,红旗渠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我希望能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

长期以来,在河南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这三位书记中,一位便是杨贵,另两位则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和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

吃水不忘挖井人,

安阳各界深切缅怀老书记

魂牵梦萦大半辈子,红旗渠与林州的山水,早已和杨贵融为一体。对率领群众修渠的老书记杨贵,林州人民爱他敬他,念他想他。在他们心中,杨贵是最亲的亲人,是心中最深的惦记。事实上,如果不了解林州人祖祖辈辈对水的渴盼,就不能理解他们对杨贵如此深厚的感情。

如今,在红旗渠景区青年洞附近的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杨贵的《赠言十水》,与山峻水秀的红旗渠交相辉映。这是杨贵1990年重返红旗渠时应干部群众之邀写下的:“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渠水不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不停涵养着太行东侧这片福地。在杨贵去世之后,林州及安阳、新乡社会各界纷纷以不同的方式深切缅怀这位“红旗渠的英雄”。忆往昔诉衷肠,承遗志抒情怀,寄托无尽的哀思,表达由衷的敬意。

4月26日上午,杨贵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在千里之外的林州市,人们自发聚集到红旗渠纪念馆,为老书记送行。“红旗渠是老书记一生的命根子,也是他这辈子最惦记的。如今,老书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如何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是我们正在做而且必将长期做下去的事情。”林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李广庆表示。

红旗渠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白杨坡村,这里曾留下了杨贵的足迹。30多名群众自发来到渠首祭奠杨贵老书记。该村党支部书记岳安龙回忆,10多年前,村里决定建一所希望小學,杨贵老书记在北京闻讯主动捐助了1000元。消息不胫而走,村民纷纷踊跃捐款。村里为了让后人铭记老书记的恩情,将这所希望小学命名为杨贵小学。

“忠诚于党是老书记一贯的品格,一心为民是老书记一贯的情怀,务实担当是老书记的一贯本色。”林州市委书记王军深情地说,“红旗渠不会忘记,林州人民不会忘记,10年艰辛岁月,老书记率领10万人修渠引水,造一个地球上的人工天河,需要怎样的智慧和胆魄。他不仅让林县有了救命的水,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不少群众自发用散文、诗词、方言快板、网上灵堂等方式,寄托对老书记的哀思。安阳市作家桑明庆怆然书写《悼念杨老》:“太行高耸铸丰碑,红旗渠水淌血泪。芳草萋萋诉衷肠,玉兰翩翩素蝶飞。青山有幸留英名,绿柳无言入翠微。天涯望断雁徘徊,漳河滔滔唤人归。”

安阳作家艾敏的诗作《山与水的神话——悼念杨贵书记》这样深情地写道:

这是一座无言的丰碑

这是一篇山与水的神话

它的每一块石头

都是一篇英雄的华章

它的每一个皱褶

都是一首英雄的颂歌

红旗渠

这条缠绕在山间的红色飘带

像一首无言的歌

流荡在历史深邃的记忆中

一条以红旗的红为底色的河流

一条让灵魂永远不会干涸的河流

一条曲曲弯弯挂在我们仰望中的河流

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常青藤

时常抽打着民族的情绪

和我们想要弯曲的脊梁

猜你喜欢

林州林州市林县
Chinese musician preserves folk art through music
坚持三业并举 实施总部经济——河南省林州市建筑业实现四个60%
林州市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迷情大丽花
林州市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迷情大丽花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