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境表达

2018-07-18汪文忠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8年5期
关键词:烟雨楼雨景诗境

汪文忠

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园林设计师,参与造园设计的多为当时的文人墨客,而这些文人墨客精于书画诗词,参与指导施工的人物也多为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他们精心地将士大夫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审美观等融入园林,且善于“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雨是人们最常见的现象,园林中雨景的营造便应运而生。

雨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随着生产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看雨、观雨、思雨的方式都有了更丰富的变化,不再局限于对干旱的恐慌和雨水的未知,开始产生咏雨水之功和以雨表达情感的雨意象。这种意象通过文学形式流传下来,其中最早的就是《诗经》。《诗经》中的赋比兴描写的自然事物中就有雨,特别是以比(托物起兴)象(情寓于象)手法描写雨的词句,是雨意象在文学中的雏形。据统计,《诗经》中写雨的有30余处,这些雨意象可粗略分为两类:自然之雨和情感之雨,如“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描述的是降雨滋生万物的情景,用直接陈述的方式叙述了雨水对于农业的重要性,这也是人们对雨水最朴素、最直观的认识。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为代表的古代诗词中对雨的描述更为深入和细致,其中尤以唐诗宋词中的描述最具代表性,据初步统计,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7000多处。以“听雨”意象为例,唐宋诗词中“听雨”直接出现的诗词就有60余篇,听雨的意象又可分为何处听雨、行为听雨、其他听雨等,借助雨和其他事物传达着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多为愁苦、孤寂、平静的情绪。

总体而言,文学上的雨意象是自然现象的雨经过人内心的融合和升华,赋予的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从而使雨也有喜乐、愁苦、禅意的区别,雨就此成为人们情感抒发、理念表达的一个广阔空间。

雨与其他园林要素的结合构景

除了直接利用雨自身的形态营造气象景观,利用园林要素或者其他要素而结合形成不同的景象也是雨气象构景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而营造出令人回味的气象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中,雨与其他要素的结合而构景的方式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通过雨与其他物体相作用而产生的声音造景;二是利用建筑、山石等结合雨本身的可塑形态而构成景观;三是利用其他声音如棋声、昆曲等衬托雨景。

苏州拙政园中留听阁和听雨轩都是以雨这一气象为主题的气象景观。留听阁通过水汽的修饰让昆曲的音韵听起来更为温润悦耳,通过倚窗而望,温润无骨的雨笼罩着水面,伴着时时传来的昆曲妙音,更将雨景的缠绵突显出来。听雨轩更是苏州传统私家园林中利用雨而构景的经典景点,听雨轩前有一泓清水,水中植有荷花;池边种有翠竹、芭蕉,轩后也种植翠竹和芭蕉来与轩前之景前后相映。每当梅雨季节,向门外或窗外望去,一切都沉浸在无边的烟雨中,粉墙黛瓦,郁郁葱葱,迷迷蒙蒙,若隱若现。环秀山庄利用雨的方式更为巧妙,它利用屋檐汇集雨水,结合山石而形成飞泉瀑布的景观,颇为有趣。南湖烟雨楼则是经典的烟雨楼台景象,从以下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烟雨楼的景观。“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不蓬莱岛即方壶,弱柳新荑清且都”“试看浅烟方淡荡,便教不雨也迷离”“岧峣无地起楼台,一棹宛从镜里来”展现了烟雨楼好似人间仙境,好似蓬莱仙岛若隐若现于烟波缥缈中。

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利用

(1)利用雨本身具有的观赏性。在苏州地区可以利用梅雨季节而特有的烟雨迷离气象景观特征,在其他地方则可以考虑观赏雨本身的肌理,连绵银亮的雨丝、断断续续的银线、豆大的雨滴都是雨水本身所呈现的景观。

(2)雨与园林造景要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等相互结合形成雨景。雨打芭蕉、飞雨流瀑、残荷听雨、烟雨楼台等都是雨与园林造景要素相互配合而形成的雨景诗境。

(3)雨形成过程也是雨景诗境的考虑因素。雨不同的发展时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雨前常有风来、下雨时雨滴会与其他要素相作用、雨后空气清新湿润,所以可以利用竹来迎接雨而营造出萧萧竹声,芭蕉、屋瓦等营造出雨中的清脆之声,在雨后利用水分子带着花粉的传播而营造“雨晴陡觉荷香润”的诗境。

(4)意境是雨景诗境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诗词、书画、集文、题跋等提升雨景诗境精神内涵,是营造园林经典雨景诗境的重要方面。

猜你喜欢

烟雨楼雨景诗境
烟雨楼台
营造闲静的诗境
佘景峰
春到烟雨楼(外二首)
叶敏作品赏析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诗境
雨景
生辉烟雨楼外
大雨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