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方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2018-07-18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谢爱兴
文 东莞市茶山镇第三小学 谢爱兴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载体,地方特色资源是特色课程的切入口。下面以我校为例,谈谈如何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借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学校特色课程。
一、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确立特色课程
我校所处的南社村,现存一处比较完整的古村落和关帝庙等古建筑群,两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共11万平方米,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情及珠三角水乡特色,是研究广式建筑、农耕、婚嫁风俗等传统文化的好地方。这些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校全面考察了南社村蕴藏的巨大课程资源,根据学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整合,确立特色课程。“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育人的目标。经过多方推敲,最终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为 《南社·孝德文化》。
二、依托地方特色资源,融合德育开发特色课程
(一)用导向图,疏导出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的构建一般先从体系构建出发,抓住核心一环扣一环完成体系的主体框架,这样就可避免课程内容零散。我校在课程中利用了简易的导向图理清思路,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架构清晰的 《南社·孝德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二)以育人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依据,制订课程目标
我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习惯良好,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勤学自信,善于合作,基础扎实,特长鲜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跨世纪人才。”制订 《南社·孝德文化》特色课程目标时,我们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和学校培养目标,形成“两大板块”和“六个维度”的目标体系,再制订特色课程总目标和年级目标。
(三)以综合实践活动维度领域为依托,设置特色课程内容
根据孝德文化和学校资源,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大主线、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内容,整合德育弘扬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设置特色课程内容,形成“一特色两路线”的模式,推动课程的探索与发展。如下表所示:
年级一年级 孝言行动“四用语”二年级 孝言行动“四用语”三年级 走访“孝德”名人故事 孝行“四件事”四年级“南社斋醮”文化节之“孝德”文化 孝行“四件事”五年级 祠堂风俗及楹联之“孝德”文化 孝行“五个一”六年级 百岁斋、千叟宴 孝行“五个一”活 动 主 题 说明走进“孝德村”“孝言孝行”我在行动 走进“孝德村”主题重点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来评价,即通过“参观”“调查”“访谈”“问卷”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能力;“孝言孝行”我在行动主题是德育孝敬实践活动,通过“明确要求”“督促评价”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用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很适合德育评价,学校在开展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构建作用,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学习、各项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三、编写特色课程教材,促使特色课程实施常态化
要使特色课程实施常态化开展,教材是最好的引路棒。《南社·孝德文化》特色课程教材由此而生。首先整合资源包,再根据年级目标选取各年级的一个主题进行了教材的编写。教材是给予老师参考或借鉴的,在实施中要求老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的教学模式,在各环节的实施中落实相对应的课型,把握各课型的内容、结构和操作程序,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实施常态化。在此基础上再提倡老师进行教材的再创造,深入挖掘更多的素材进行开发。
特色课程要经过比较长期的课程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性的整体风格和出色育人成效。坚守本色,给课程打好底色,为实现“一校一特色课程”不断上路,寻找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