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FLT-4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018-07-18周红林岳文彬赵保平李伟芳
周红林,岳文彬,赵保平,李伟芳
(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肿瘤二科,河南 濮阳 457000)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依靠于淋巴结的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生物学行为,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均因恶性肿瘤向不同器官转移而最终死亡,故可知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而在这一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及其受体FLT-4高表达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为进一步研究VEGF-C和FLT-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选取我院4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与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乳腺标本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47例作为研究组,均切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所有患者之前均未接受过其他形式的化疗、放疗,年龄18~58(37.9±5.4)岁,均为女性患者。其中32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15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级:Ⅰ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17例。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组,采集乳腺组织。2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体质量等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利用美国Santa Cruz公司的VEGF-C和FLT-4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S-P试剂盒、DAB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标本留取之后进行石蜡包埋,对其连续切片,切片厚度为4 μm,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应操作。微波抗原修复时一抗的工作浓度是1100,利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将已知阳性的结肠癌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1.3诊断标准以改良SHIMIZU法为依据进行结果判定:阳性着色判定标准为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质内有棕黄色颗粒,结合染色强度和着色范围进行半定量处理,在200倍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观察视野5个,着色范围为阳性染色细胞在视野内所有细胞中所占百分比,其积分相乘范围为:0分:≤1%;1分:>1%~20%;2分:>20%~50%;3分:>50%。着色强度积分为:0分:无着色;1分:浅着色;2分:深着色。着色强度、着色范围积分乘积为表达强度积分,阴性为积分<2;弱阳性:为2~<3;阳性:3~<4;强阳性:≥4。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2组VEGF-C、FLT-4表达的比较VEGF-C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细胞膜和细胞核未染色;FLT-4主要在瘤巢周围细胞间质中表达,细胞质未染色。研究组VEGF-C和FLT-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61.7%,显著高于正常组的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9.87、19.67,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乳腺癌组织中VEGF-C、FLT-4表达的比较 n(%)
注:2组VEGF-C、FLT-4比较,χ2=29.87、19.67,P均<0.05
2.2乳腺癌组织中VEGF-C、FLT-4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和FLT-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81.3%,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的53.3%、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8、4.30,P均<0.05)。见表2。
表2 乳腺癌组织中VEGF-C、FLT-4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n(%)
注: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未转移组VEGF-C、FLT-4比较,χ2=4.88、4.30,P均<0.05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女性患者居多,占全部患者的99%。一旦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就很容易发生脱落[2],肿瘤细胞脱落后会随着血液循环或淋巴液扩散至患者全身,形成血行和淋巴结转移,波及重要脏器,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乳腺癌已经成为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VEGF及其受体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量很低,主要集中于血管内皮细胞,因此,测定VEGF及其受体FLT-4的组织表达情况可以了解该组织血管增生程度和其在肿瘤组织病理变化中所起的作用[3]。FLT-4是一种新发现的VEGF受体,具有独特分子结构和复杂的信号传导途径,主要参与淋巴管、血管的形成,最终介导肿瘤的淋巴及血行转移[4];研究[5]发现,FLT-4胚胎早期主要在淋巴管丛胚胎静脉的发芽处,但特异性表达于胚胎发育的后期、正常成体以及肿瘤组织的淋巴管内皮细胞中。FLT-4多是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呈现特异性表达。VEGF-C和FLT-4是VEGF的同源物,VEGF-C作用于相应的受体FLT-4,引发相应信号传导途径,促进乳腺癌细胞血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6]。研究[7]发现,肿瘤细胞在分泌VEGF-C之后,FLT-4被丝氨酸蛋白纤溶酶等水解后变成FLT-4活性形式,该形式的FLT-4和FLT-4(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表达)之间的亲和力与原VEGF-C相比升高400倍,而VEGF-C和FLT-4结合之后可以快速发生磷酸化,能够对下游信号传导发挥诱导作用,如可对FLT-4引发的ERK1、ERK2的活化及Shc磷酸化过程予以激活[7-8],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不断增生,最终可导致淋巴管发生扩张或增生,促使肿瘤发生淋巴道转移的风险大幅升高。
本研究结果证明,研究组标本的VEGF-C、FLT-4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高倍显微镜下切片着色显示VEGF-C主要表达于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质内,而FLT-4主要表达于瘤巢周围的间质组织内,强阳性的染色主要集中在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肿瘤组织中新生淋巴管相对较少,而肿瘤组织周边有较多新生淋巴管,不同淋巴管的管腔形态及增大程度均不一致,且管腔中可以看到存在的瘤栓。目前,对瘤周淋巴管增多的原因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表示瘤周淋巴管增多是因为淋巴管增生所致,而也有人认为正常生理功能下只有一些淋巴管参与到淋巴液分泌及运输过程,其余大多数淋巴管处于静息坍陷状态,在肿瘤浸润生长过程中储备状态中的淋巴管不断扩张,最终造成瘤周淋巴管的数量不断增加。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FLT-4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提示乳腺癌组织中VEGF-C、FLT-4的高表达在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乳腺癌组织中VEGF-C和FLT-4的高表达能够促进乳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的转移,VEGF-C和FLT-4可能成为新的抗乳腺癌治疗药物靶点,阻断VEGF-C和FLT-4的结合,抑制信号传导通路,可能会有效阻滞乳腺肿瘤的增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