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述评
2018-07-18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00
⊙王 静[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00]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和现代化萌动相互交织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混乱的国内外局势,国民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救亡运动。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小说展现出了多种文学思潮齐头并进,多个文学流派积极对峙与互渗的态势。具体到小说创作上,这一时期的创作显示出多元性与多样性共存,题材范围明显扩大,审美视角拓宽,主题内容深化等特点。
一、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
在新文学运动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并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起,陆续坚定地投身于文学事业。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们更是创造出了诸多深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文学作品。其中,被人们称为“现代小说五大家”的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和李劼人,更是将新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茅盾继承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模式,即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使得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得以形成。茅盾全景式地、大规模地反映刚刚逝去的、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与五四文学的基调有着根本的不同。
巴金成长在封建大家庭中,非常了解封建大家庭内部当权势力的伪善自私和腐朽堕落,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许多年轻的生命在封建大家庭压制下的痛苦挣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20世纪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他的小说作品中成就最高的就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爱情三部曲》以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为主题,代表了巴金早期的情感、信仰和文学观念,他借用爱情写出了当时青年人的各种性格以及由这种性格所带来的人生经历。《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倡导尊重人格、解放人性的一面旗帜。如一些学者所评价的那样,巴金“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新旧民主主义交替时期封建大家族堕落崩溃的历史命运和青年一代由觉醒而反抗并追求新的人生道路的艺术画卷”①。
老舍的作品突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特点。一是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据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二是追求幽默。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三是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并注重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可以说老舍成功地统一了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沈从文是一位多产的作家,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小说创作显著成熟。湘西生活题材的小说是沈从文的主打小说,他主要通过描写湘西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生形式,对湘西人的人性美进行了赞美与讴歌,如《萧萧》《柏子》《丈夫》《边城》《贵生》等。总的来说,沈从文在创作时往往注重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李劼人曾积极投身于“四川保路同志会”掀起的保路运动,五四运动后,又留学于法国,并开始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与翻译工作,深得左盖、福楼拜、莫泊桑等法国作家作品的滋养。1925年,李劼人萌生了用“大河”小说的文学形式来表现中国现代历史的想法。经过十年的酝酿,他终于一举创作了140万字左右的鸿篇巨制“大河三部曲”,包括长篇小说《死水微澜》 《暴风雨前》和《大波》。“大河三部曲”的艺术结构是非常严整的,从“死水”泛起“微澜”,到出现“暴风雨”,再到“大波”骤起,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大连环。此外,整个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呈现出一种放射性的结构方式:“《死水微澜》处于单线索地缓慢迴环,《暴风雨前》已是双线并进的两重连环,《大波》则如万箭齐发,是多线索、多层次的多重连环”。②这种环环相扣的放射性展开的结构,给人一种汹涌澎湃的流动感。这种多重整体的放射性结构,不仅有利于反映波澜壮阔的生活内容,而且有利于展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特点。
二、左翼文学的创作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另一种新的文学——左翼文学就诞生了。这种文学与“五四”时期人本的、为人生的、人道主义的启蒙文学不同,它是政治的、革命的、阶级的、功利的、宣传的。在左翼文学中,左翼小说有着非常突出的成就。左翼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为指针,站在反映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情感立场上,既承嗣了“五四”文学反帝反封建的传统,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世界范围的“红色的30年代”,肩负起再塑民族灵魂的使命,把“人的解放”的历史要求提升到“阶级解放”的高度。左翼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丁玲、柔石、蒋光慈、沙汀、叶紫、张天翼、吴组缃等。他们早期的左翼小说在题材、主题、思想内容上有着这样几个共同特征:“一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反映重大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二是描写革命运动和革命者;三是具有浪漫主义倾向;四是注意塑造群像,以体现集体主义思想。”③
归纳而言,左翼文学作品呈现出了三种类型:第一,左翼政治思想倾向鲜明,具有一定思想价值和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但没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例如,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的《韦护》《母亲》,阳翰笙(华汉)的《地泉》三部曲,骆宾基的《边陲线上》《幼年》,洪灵非的《流亡》三部曲,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到莫斯科去》等。第二,具有左翼思想特征和一定的审美价值,但社会影响不大的作品。例如,艾芜的《山野》,吴组缃《鸭嘴崂》,李广田的《引力》,姚雪垠的《长夜》,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齐同的《茅山下》,周文的《烟苗季》,碧野的《没有花的春天》等。第三,具有左翼思想特征,更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的作品。例如,叶紫的《太阳从西边出来》,张天翼的《马伯乐》《洋泾浜奇侠》《金鸭帝国》,沙汀的《淘金记》,柔石的《旧时代之死》,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由于左翼文学是在“革命文学”语境中产生的,因而作品常常存在轻视艺术性,公式化、概念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这就使得左翼文学整体上的成就不是非常之高。但是左翼文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能被抹杀的,它“不仅在当时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深刻影响了其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历史和文学的整体面貌”④。
丁玲非常善于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写女性,可以说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大胆地描写女性精神的苦闷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叛逆性格,以一种独立的女性意识,表达了现代女性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生感受。在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后,丁玲的思想发生了重要转变,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发表了《韦护》《母亲》《一九三○年春在上海》《一天》《田家冲》《水》《奔》《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等多部左翼文学作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韦护》和《水》。
柔石在1930年担任“左联”领导职务期间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短篇小说《人鬼和他底妻底故事》《为奴隶的母亲》等。《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是其重要的左翼文学作品代表。《二月》充分表现了柔石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思考和探索,以及他追求委婉清妙的抒情风格和对人生与心灵深刻的剖析的融合。《为奴隶的母亲》充分显示了其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他从日常的人和事中取材,力求在平凡中挖掘出社会和心灵的双重悲剧。
三、京派文学的创作
“京派”是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具体来说,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凌叔华、林徽因等。这一文学流派,虽然没有正式的结社,但是有自己的文学阵地,如《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等。京派作家深受北京本土文化的影响,心态从容宽厚,功利意识淡薄而艺术独立意识浓厚,作品大多从文化层面来探讨人生与人性,注重道德与文化的健康和纯正,在语言、文体、表现形式方面都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色。另外,京派文学以乡村抒情为主调,力求使作品诗化、散文化,使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在京派作家中,废名、沈从文、萧乾等的作品尤为突出。
废名可以说是京派文学的鼻祖。他创作了《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其中,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的影响力最大。废名作品大多是变化了中国古典诗词、吸取了西方写作技巧而形成的,对京派文学有着非常大的渗透力,使得京派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萧乾凭着一个城市中的“乡下人”的独特身份,从儿童视角出发,写下了《篱下》《矮檐》等一系列短篇。他以人们熟知的“寄人篱下”“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等语汇所能暗示的意象和主题,充分展示了人间的不幸和不平。萧乾在人物描写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功力,如《印子车的命运》《花子与老黄》《邓山东》诸篇的人物,一律都具有典型的京派小说人物自爱、自重的性格。此外,萧乾的《梦之谷》被杨义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分量和魅力的自传性爱情悲剧的诗情小说之一”。这里虽然有所夸大,但是不可否认其存在的审美价值。《梦之谷》以喜剧开端,却以悲剧结束。整个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因而也被称为自传体小说。作者利用情感的意象化手法构造了一个充满隐喻的时空。总的来说,萧乾虽是后起的京派作家,却表现了京派具有的多样性,不管是在继承传统上,还是开拓创新中,都大有建树。
四、新感觉派文学的创作
新感觉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代表人物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黑婴、禾金等。之所以被称为新感觉派,主要是因为他们深受横光利一、片冈铁兵、川端康成等日本新感觉主义与新心理主义的影响。
新感觉派文学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大都市,因而突出了“新”字。小说大胆暴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因而成为其根本特点。新感觉派小说作家的个人主义、自我主义膨胀,善于关注日常世俗生活的“真实”,热衷于表现欲望都市的主观感觉、印象,善于运用蒙太奇、心理分析等手法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感觉派小说的真正主角不是什么人物,而是“都市”,是有汽车、服装、广告、咖啡厅、舞厅、摩天大楼、霓虹灯、电影院等意象的都市。也正因为对这种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的热衷,新感觉派作家创作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先锋性和商业性,并多是短篇小说。在新感觉派作家中,刘呐鸥最初尝试者,也是最早认识到上海的都市现代性的作家;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式洋场作家。
刘呐鸥成长于台湾、日本和上海三个具有不同文化的地域,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体现出与当时主流革命文学的不同与先锋之处。1930年,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问世。这是较早运用感觉主义写出的作品,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机械发展造就的大都会风景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其中的《游戏》、《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从都市街头到家庭生活全面展示了现代都市里逢场作戏式的泛滥情欲,表现出在现代都市社会中爱与性的分离,传统观念与情感全都失去了理性的制约作用。刘呐鸥的新感觉派文学展示出一幕幕浮光掠影式的画面,敏感而锐利地捕捉并暴露了现代都市中梦魇般的迷醉与缭乱。
穆时英1930年发表了《咱们的世界》、《黑旋风》。1932年,第一部小说集《南北极》出版,该作品引起文艺界的重视,从此成名。1933年出版小说集《公墓》,内收《公墓》《上海的狐步舞》《Craven“A”》《夜》《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黑牡丹》《莲花落》。1934年出版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1935年出版小说集《圣处女的感情》,长篇小说《中国行进》未能出版。就艺术特色上来说,《上海的狐步舞》采用的是开放式叙事结构,与传统小说叙事的集中化、中心化和封闭性特点大为不同。它只是展示环境、渲染气氛,创造节奏和表达作者主观感觉,采用蒙太奇手法将生活中的多个片断自有地组接起来,从而描绘出繁华与恐怖共存、堕落与悲苦相生的病态大都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突出地表现了现代人在快节奏变幻的都市生活,对自己的命运无从把握,反射出都市人生的“心理荒原”。作品充分运用起炫目的光、影、色等元素,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以此衬托主题。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突出感觉、印象,具有电影艺术的视觉效果。这非常符合以表现主观对都市感觉、印象为目的的新感觉派文学特征。
①雷达、赵学勇、程金城:《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②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③谢昭新:《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④赵学勇、李明:《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雷达,赵学勇,程金城.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谢昭新.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赵学勇,李明.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鲁炜中,王静.20世纪中国小说的创作演变[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