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
2018-07-17赵罡
赵罡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生活,以及进行创造的物质基础。人们在自然界的劳动实践中,获取了竹、木、柳、藤、草、棉、革、漆、土、玉、石、陶、瓷、金、银、铜、铁、锡等成为生活用品的材料。随着造物活动的扩大,人们也创造了与这些材质相适应的雕、镂、刻、削、染、缝、绘、髹、铸、琢、磨等工艺。
但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山川各异、物产多样,加上历史进程与民族的不同,风俗有别,便产生了与自然材料相匹配的各种加工工艺,创造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及相关的手工产品。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肌体与大脑得到改进,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功能逐渐调整,肢体的协调性得以提高,逐步与自然界相适应。
而手艺与民生,是一个在数千年里休戚相关的命题。《庄子》中“庖丁解牛”“梓庆为鲸”“佝偻承蜩”等寓言呈现了手工技艺的极致境界,“技进乎道”的艺术黄金定律对中国文艺产生了深远影响。手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进步。但现代文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快速进步却摧毁了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环境。
现在,历史遗存的一切都成了“遗产”。
如何从手艺与民生的角度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有现实意义。非遗的精髓,在于活的精神,在于技艺背后人的愿望、追求和信仰,在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传统生活用品的创造者是普通百姓,他们将生活的情感与向往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身边事物上,并通过技艺得以物化。技艺不存,精神就失去依附,人们会失去与传统同频共振的媒介。保护非遗,重点就是保护好非遗中的古老技艺。
虽然手工艺的复兴更多是文化上的一种思潮,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的大趋势,但传统手工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工业化对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危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我国网上零售额达19 3]]]18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14567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16.1%,有力拉动了消费增长。同时,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文化、健康、旅游消费增长迅速,其中图书音像、文化办公用品和中西药品销售额增速均超过50%。具有文化内涵、消费体验因素的手工艺,也逐渐成为影响民生的重要内容。
2017年3月,国办发[2017]25号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到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mE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那么,如何运用现代设计“翻译”传统工艺美术材料?如何将文化旅游与活态传承有效链接?如何营造中式生活美学?如何转化手工艺的价值?行业发展思路有哪些突破点?如何提升手工艺从业者的文化自信?如何帮助传承人系统地增强学识涵养?手工艺如何在生活与市场中相互融合……
这些,也是近几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全国推动各种类型传承人对话活动中的重要主题,也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2015年开始推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要去解决的问题。
非遗传承人:一件事,做了半辈子
孙建兴,第四批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40余年,先后恢复了多项建盏烧制技艺,以自己的影响力成为建盏传统烧制技艺的守护者,是手艺人中的典型代表。
建盏是手工技艺,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是为茶而诞生的一个窑口。因为宋徽宗的喜爱,在当时就被视为国宝,但烧制技艺流失得太久。40年前,响应国家号召,孙建兴与同仁参与建窑建盏文化的研究,几乎是从零开始。
“做建窑建盏这一件事做了半辈子,在研发过程中虽然很艰难,但是很快乐。早期国家相关部门也会进行扶持,但是一年以后支持没有了,就没有人做了。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认为这项手工艺是不得了的。但是当时市场并不接受,做了亏本,没有人愿意做。”
经岳父栗金旺、孙建兴和栗云及孙莉一家三代人30多年的努力,他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分析了数千片建盏残片的烧成规律,经过数万次坯釉配方调试,以及数千次烧成工艺的改进。试制出免毫、油滴、曜变等系列建盏,使基本失传的“建窑建盏”系列技艺复原。之后又陆续研发出曜变、异毫、毫变、玳瑁、柿红釉等30种系列“建盏”制品。这些产品,无论胎釉、造型、花纹,都可与古建盏相媲美。孙建兴谦虚地说:“我只是做建窑建盏的工匠。”
如今,建窑建盏的制作从开始的1家,在近几年呈爆发式增长,到现在约有3000家以上相关企业。建盏,已经成为福建省重要的文化产品。在南平建阳,很多当年外出做钢铁、木材生意的老板,外出务工的村民,都重新回到建窑建盏的生产中来,更形成了建盏销售一条街和具有特色的周末建盏交易市场。虽然目前市场良莠不齐,建盏品质有差异,价格从10元到1万元均有,但也反映出建盏市场繁荣的状态。价格分明,也是市场细分的一种表现。
孙建兴说:“建窑建盏重新振兴的过程,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弘扬传承、保护手工技艺,给从事建盏烧制技艺的手艺人带来了春天。但市场上有很多是用机器制造的产品,并不能对手工技艺的传承起到保护作用。”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这些传下来的东西之所以传下来,就因为它们能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要。既然能满足当前人的生活需要,它们也就是当前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还是活着。这也等于说一个器物一种行为方式,之所以成为今日文化中的传统,是在它还发生‘功能,即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建窑建盏的再度繁荣过程便体现了这一点。
但是近几十年,传统手工艺整体仍然处于逐渐衰落的状态。
通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孙建兴撑起了建盏的一片天。
文创品牌:用设计解构工艺
经过“分解”创作的刺绣笔记本。
近几年,许多设计师开始关注传统工艺的发展,加上许多商业、资本的涌入,形成了多样的手工艺品牌和以传统工艺为基础的设计师品牌,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等地。王素娟创立的开物成务本着“切口小、入口深”的产品开发逻辑,针对雕漆、刺绣、陶瓷等材料与技艺开发出了近20款时尚电子消费产品。但随着一系列产品投入市场,“材料+设计+产业”商业链条中最后一环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怎样通过清晰地量化客户利益,实现商业真正落地的良性循环”成为开物成务团队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我们分析绣片、雕漆、陶瓷等的材料属性和文化属性,以原料、工艺、科技,甚至商业模式来创新,运用设计的力量与现代消费产品结合,让非遗保护和产品消费升级。”
在湖南考察刺绣时,开物成务发现四大绣种之间的技艺、风格差异已经没那么明显了,但都碰到同样的问题——没有订单。当地做1.5m×1.2m大型刺绣摆件工期需要一年多,售价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因为八项规定的原因,所有订单大幅度下降,资金周转率非常低,绣娘没有活干。
于是开物成务的设计师从一个非常传统的香囊上提取了一只小鸟的造型,从爪子到嘴巴的张合都做了标准化处理。并对这只小鸟运用的47种色彩的丝线进行了特殊处理,使其耐脏耐磨,然后将它做成了刺绣指纹锁的笔记本,成为传统工艺加轻科技的潮品。
因为实行标准控制,绣娘在前期配线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大幅降低:把绣品标准化之后发给不同地区的刺绣工匠来生产,便能通过产业集群的不同合作,实现产能有保,产能可控。同时,设计师把同样的绣片放到音响上,定位为专给女孩、闺蜜等女性送礼的音箱,也可以是情人节、母亲节的礼物,或是使用场景定义在女性练瑜伽的时候。
从开物成务的创新举措上可以看出,传统工艺走现代设计的思路,即所有可以用机器替代的生产用机器替代,但精彩的工艺部分是手工制作出来的,把人与手工的价值发挥最大化。王素娟说:“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大众消费时代?传统工艺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需要所有从事传统工艺、热爱传统工艺的人去主动、开放、积极、自由地拥抱这种变化。”
当下,设计师回望传统、重塑工匠精神是必然且必要的,因为手艺不仅是数千年以来文明社会的支撑,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新”与“老”的碰撞,就是为了将新潮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帮助传统手艺注入年轻的新思维,探索传统手艺的商业新出路,继而促成传统手艺与设计的双重提升和革新。
传统中的精华,如结构、工艺和生活美学上的意境是我们学习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寻找传统的工艺价值。单纯提取传统的表面符号只是初级的方式,要警惕民族符号派和中国元素派的设计模式。手藝复兴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与记忆,更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美学。当代设计要与传统手艺擦出火花,简单地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和现代工艺生产是不够的,从商业模式推广,到理念的综合创新,再到国际化行业交流平台的搭建,以及资源链的整合,都需要进行创新设计。
四周挂满油纸伞,散发出古典、传统的气息。
手艺展览馆:诗与远方的新探索
近年来,在如何对非遗保护和传播价值上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这个问题上,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做出了大量探索。活态馆坐落在中国扇博物馆东北侧,作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的分馆,是对三大博物馆基本静态陈列的活态补充。场馆结合传统手工艺特色,集中展现以刀剪、油纸伞和绸伞、各类扇子为主的传统手工艺生产环节,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作坊式场景以及贯穿整个参观路线的图文介绍,使之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手工艺项目展示体验和销售平台。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坐下来做一把紫砂壶,体验一下杭绣,或是做一把杭州的西湖纸伞。
在活态馆负责人朱群英看来,要做到活态,首先要提高认知,从社会从业者、学者各界去呼吁提高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不久前,活态馆与杭州市所有中小学合作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午休时间把传统工艺以讲座的形式带进学校,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什么是竹编、陶瓷、紫砂、雕版,这个活动持续了3个月。
其次要实现生产,发展人、空间和资金的共同要素。杭州当地有位从事根雕的传承人,80多岁,开座谈会时说他毕生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有一个场地把三四十年的根雕作品进行展示,他可以把所有的作品捐献出来,他呼吁政府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个体非常多,但是政府解决不了所有人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一起来努力。
最后是做好生意。探索传统手工艺如何跟当下的生活需求进行有效结合,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好的作品与好的销售渠道。作为一个实践者,朱群英认为只有提高认识,实现生产,做好生意,才能最终促进手艺与民生的融合,生存、生产、生意和生活,才能做到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空间的要素还好解决,但是社会认知和市场的结合有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竹编、制伞、做扇……鲜活的手艺,让馆里也有了生气。
因为杭州手工艺活态馆人流量非常大,2017年整体接待量是50万人次,其中15%是团队游客,85%是市民和散客,因此需要发展手工艺产品端和销售端来促进文旅结合。传统手工艺要满足大众的需求,产品设计、定价自然会不同。大众化基本上归纳为纪念品、伴手礼,同时又有个性化礼品定制。于是活态馆有一个团队专门做渠道、市场的对接,让传统手工艺在销售上跟文旅项目结合,从吃住行、游购娱寻找市场空间,同时也可以从旅游产业中寻找自己的市场空间。手工艺活态馆以游客为出发点,通过体验和销售,实现了行和购,再考虑将传统手工艺与江浙一带发展较好的民宿或精品酒店进行结合。如今的民宿或精品酒店已经发展达到3.0版本,开始有如竹、木、布等主题的手作体验。手工跟这些场景结合,寻找自己展示和销售的空间,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延展。
人们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或是为增进亲子交流的原因,传统手工艺体验课已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在体验经济中,劳动不再是简单的体力支出,而是成为自我表现和创造体验的机会。在这样一个整体进程中,手工艺无形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重视。
网络平台:定位生活美学
正如每个好茶之人一定要亲身寻茶一样,作为平台,更是要链接上下端群体。
在当下,传统手工艺中的器物,依然是最直观的载体。受时代影响,与茶的关系尤为紧密。以“茶”为定位,打造集内容创造、IP创造、中式生活美学电商为一体的聚合平台茶语网创始人张阳,在茶语网创立之初,就将之定义为“东方生活美学平台”。在他看来,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扮演着一种非常特别的角色,它既可作为一种高阶社交道具,也可以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或者成为居住空间的构成部分。在这些不同的场景里,茶未必是主角,它更像一个“善于抢戏”的配角,保持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可以随机出彩。
为了让茶“扮演”好这样一个角色,他们打造了目前国内第一个以消费者视角为基础的茶叶评分体系。在张阳看来,除了采用机械生产、用于大众消费的普通茶以及周边衍生品,茶本身要和市场发生深度联系,就必须依托手工艺人来实现。用业内行话来说,这些被称为“极致物”的“产品”,与日饮茶、杯泡茶等快銷茶品相比有明显区别。
张阳分析到:“大众倾向性价比高的茶,但也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生活品质,升级消费方式,笃定地追求‘手工茶。”这也让他坚信古老的制茶技艺永远不会消亡,传统工艺的延续将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茶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行业,准确地说,茶是一个多行业的共同构成。茶空间、茶生产与种植、茶文化与传播、茶类教学,甚至茶类本身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如绿茶、岩茶、普洱茶,虽然都是中国茶,但其实是3个行业。绿茶偏向快销品,岩茶更像是奢侈品,普洱茶还带有金融属性。它们的渠道模型、收藏者与消费者完全不同。如果理解为一个行业来操作,就很难做下去。
在这个行业,懂茶的人不会写,文字好的人不一定那么懂茶,又懂茶又会写的不一定懂互联网传播。3项都懂的,自己做个小工坊就是名家。但茶行业跟各个行业的交融性非常大,茶席可能跟刺绣有关,茶叶罐可能跟竹编有关,茶道与陶瓷是紧密相关的行业,建盏的兴起跟茶行业更是紧密相关,所以茶艺器具就和手工艺有关。
但手工艺人的生存,需要更多人了解什么是中国最具价值的文化传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传承。中国茶跟法国的葡萄酒类似。法国为了推广葡萄酒,希望把它标准化,但很难实现。因为每一个品牌的葡萄酒都有一套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但并不影响人们对法国葡萄酒的认可。所以要把如此复杂的知识体系统一化,甚至每一款茶还配一种器的大国文明推到国际上,就需要懂中国文化,懂中国茶类的复杂性,懂手工制茶技艺,懂喝什么茶应该用什么器皿。
但大量制茶者跟手工艺人一样,世代传承,手艺出众,但是不懂生意,连自己的产品结构都做不出来。没有包装,只能供应原材料。作为平台,就要辅助为茶人做设计、梳理产品结构、讲故事,共同售卖的收益当中平台有一部分盈利。张阳说:“我从来不避讳商业化,顶级的东西要得到商业的认同才有最好的生命力。卖不掉,你拿什么传承。以前做杯子太辛苦,做茶太辛苦,年轻人都跑了,现在都回来了,因为赚钱了。赚钱才能回来传承,手工艺的价值,为什么不可以是生意上的价值?”
技艺、设计、活态展示、推广,代表了传统工艺振兴中涉及的4个环节。而在建设整个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手艺人的定位也逐渐从单一产品生产转向手工艺项目服务,但将传统手工艺融入日常的目标从来都没有改变。
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文化自觉的考量,也经历着社会发展变化的种种考验和冲击。在推陈出新的经济概念背后,是普遍意义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这一切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手艺人要把握住时代的需求,让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人类从手工艺时代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文化随之新陈代谢,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古老的非遗一定会消失殆尽。地方戏曲依然有它的粉丝拥趸,城市公园仍然可以唱响客家山歌,各种手艺绝活依然有人继承坚守……真正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大众,鲜活经验和创新智慧潜藏于乡间、社区、街区。人民既是遗产的持有者,也是传承者、保护者。这一理念既体现了联合国公约要求,也是中国非遗传承保护实践的重要经验。
新的历史条件下,除了重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还应该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场所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面貌提升的过程之中。
各种经验的累积是靠很多人用血与泪的辛酸谱写的,这些经验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这样的经验未来也有可能在其他地方生根发芽,由此共同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