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功能定位与机制优化策略初探

2018-07-17李建新

考试周刊 2018年62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家校共育农村小学

摘要: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是时代之需,育人之要。但在农村小学,家校共育仍然低效,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育人效果。并且,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机制存在缺乏动力、家长被动参与、育人工作滞后、培训边缘化等问题。这与当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相符。本文从三个方面明晰家校共育的功能定位,并对家校共育机制优化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功能定位;机制优化

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夏朝至今已存在三千多年历史,学校得以不断发展。但是,面对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已不可能单独撑起一个完美的教育空间。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尤其是与孩子成长密切相关的家长的支持。目前,在博罗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许多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育人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指向家校共育目标,在“大视野”中育人

家庭和学校育人的共同目标,就是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它是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这当然不是一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狭隘思维;也肯定不是一些学校停开体育、艺术等非考试科目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短视行为。家校共育的着眼处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打造家校育人平台,在“大主题”中育人

打造育人平台要从育人的实际出发,着力于三个方向,即交流平台、实践平台、展示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农村小学重要的交流平台,但是,多数学校实际上是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挂了一个牌子。办好家长学校关键要突出学校主办这一主题,全日制学校需要把家长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打造实践平台要围绕“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设置每周系列主题课和每学年的亲子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以及专项的环保实践活动、敬老实践活动等。展示平台也是提高育人效果的一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以及老师在育人过程中取得进步和成绩时,如能适时展示出来,对其本人和伙伴都是一种激励,创建学生成长档案卡、闪光之星展示栏、优秀家长展示栏、最美教师展示栏等平台能发挥其正面激励作用。

三、 挖掘家校教育资源,在“大整合”中育人

近年来,农村小学在“创建教育强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等项目推动下,许多学校在硬件资源上已基本达标。在家校共育中,学校功能场所等资源较充分地被利用。但家长的资源常被忽视。学校的问题学生,以及走上社会后暴露的种种问题,大都可以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我们应立足于细致的调查,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家长的工作涉及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员、医护人员、个体户等多种职业,是家校共育的重要资源库。进一步发挥家长的专业与资源优势,通过整合家校两种教育资源,产生1+1>2的育人效果。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机制中存在缺乏动力、家长被动参与、育人工作滞后、培训边缘化等问题。这与当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不符,迫切需要对现有机制进行优化。那么,如何对家校共育机制进行优化?

(一) 从“被动跟踪不良行为”转变为“主动回应成长需求”,在动力机制上实现优化

开展家校共育,是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生成长的需求,就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努力的方向。回应学生成长需求,是家校共育的源动力。源动力的驱动比任何功利性办法更有效、更长效。如果把家校共育工作看作被动跟踪个别不良行为,则容易在打造育人平台,挖掘各方资源工作中走过场,继而无法实现共育的目标。只有以“回应学生成长需求”作为源动力,以各界力量为助动力,家校共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二) 从“主附型育人”转变为“双主型育人”,在管理机制上实现优化

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传统的封闭式办学理念在学校盛行。现在,一部分学校逐渐面向家长开放,但开放的范围有限,常见的是通知家长校访,教师是“支配者”,而家长处于被动地位,因而效果不佳。这是典型的“主附型育人”机制,即学校教师主导,家长附和(图1)。

图1

图2

“主附型育人”管理机制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破解之法在于将其转变为“双主型育人”管理机制。即学校教师与家长在育人上发挥双主导作用(图2)。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平等、和谐的亲师关系和家校关系。

(三) 从“滞后矫正”转变为“前置引领”,在运行机制上实现优化

《黄帝内经》中有说“上工治未病”。治未病即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使其“正氣存内,邪不可干”。在育人工作中,常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形成“问题”时进行矫正,即“滞后矫正”。但是“滞后矫正”已难以适应育人形势的变化,且矫正成本高、难度增大。如果在不良行为产生前及时引领,在运行机制上优化,让其“正气存内”,即“前置引领”。通过实行目标引领、活动引领等前置引领工作,传递正能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 从“边缘化培训”转变为“核心化培训”,在保障机制上实现优化

家校共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场所设施、教材课程、亲师队伍的保障作用。但最关键的是亲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亲师队伍的素养将决定家校共育的效果。目前,许多农村小学不重视家长的培训工作。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虽然有各种层次的培训,但是,涉及家庭教育的培训甚少,处于“边缘化”状况。因此,在家长和教师的培训中,应增加“核心化”的培训内容,即家教方面的内容,把这块育人“短板”补齐,以保障家校共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功能定位是在“大视野”“大主题”“大整合”中实现育人目标。并且主动作为,在家校共育的动力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上实现优化。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总课题组办公室.新时期家庭教育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2]钟志贤,范才生.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建新,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家校共育农村小学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空间
我国水域将按功能定位分类保护